前幾天寫了一篇《我為什么不支持身邊的朋友做電商》,引起不少讀者的爭議,認為有失偏頗,文中有一個觀點是電商越來越難做。很多人想看到更詳細的說明,本文就重點分析一下電商為什么越來越難做。(注:本文仍以淘寶天貓指代狹義上的電商)
1、競爭壓力急劇增大,真正賺錢的店鋪只是少數。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樣的店鋪能算上賺錢的店鋪?
之前有的讀者認為自己開了一個店,一個月賣了幾件產品,沒有任何推廣支出,就把自己的店定義為賺錢的店鋪。
本文所指的賺錢是每個店鋪的成員平均月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因為一個正常人從事任何一份職業基本都能獲得這個收入。如果收入高于這個標準,那才能理解為真正意義上賺錢的店鋪.
首先用數字來分析淘寶上的競爭激烈程度。2012年5月時淘寶上在線店鋪5964460,之后淘寶改版,無法從淘寶上看到具體的店鋪數量,不過目前這一數字一定不會低于600萬。
淘寶每天有3000萬訪客,我們假定每個訪客能訪問10個店鋪,那么淘寶上所有的店鋪將會被訪問3億次/天。把這個數字平均到600萬店鋪中,每個店鋪能獲得的訪客50個,而淘寶上的轉化率是1%-5%,如果取最高值5%來算,每天分到每個店鋪的訂單是2筆。雖然各個行業的訂單客單價不能被統一估算,但這個數字可以證明,如果平均主義的話,幾乎每個店都是虧本的。
這個數字是客觀的,但事實上卻不會出現的,因為任何行業都存在二八定律,永遠是一小部分店鋪獲得絕大部分訂單。大多數店鋪是達不到每天2個訂單。
一直有人質疑:為什么這么少的人賺錢,仍會有那么多人參與?那是因為絕大部分都是兼職做的,淘寶店有無收入根本不影響店主的生活,所以造就上龐大的店鋪量。
目前淘寶上的信譽分布:金冠店500左右,皇冠店20萬左右,鉆石店100萬,其它為心級店鋪。天貓商城有70557個商家。對這些數據有質疑的,自己去淘寶上論證,不做解釋.
目前我身邊的同事幾乎每人一個淘寶店。有人為了利用淘寶對新店的扶持,把親戚朋友的身份證全部借來開店,一人管理十幾個店。但他們大多數是不賺錢的,而實際上也沒有多少精力投入:分銷網站上下載一個數據包導入店鋪,再進入刷鉆QQ群或平臺去刷鉆,這就是他們主要做的工作。如果除去這一部分兼職或做娛樂的店鋪,真正全力經營的約有100萬,如果在這100萬的基數上說有30萬是賺錢的,估計多數人能接受,不過事實上還要少于這個數。
有一些人經常會跳出來說自己的店鋪是心級的或鉆級的就賺錢了,身邊的朋友也都是賺錢的之類。如果跳出自己的圈子,上淘寶上各個級別店鋪的拿出100個來做認真的分析,就能多少明白真正賺錢的有多少了。
共性與特性,全局與局部,本來就不是一個概念,但總是有不少人來相提并論。
有些表面上看上去很美的現象,不一定就是事實。
我所了解的一些反面的極端事實是:淘寶金冠店鋪35面女鞋目前月銷3件,無人打理;去年雙十一銷量49名,2700萬銷售額的以純官方旗艦店退出了。
2、入口減少與成本的提升
一個賣家如果開了店鋪,但是如果顧客找不到,等于白開,只有找到入口,帶來了訪客,才有可能賣出東西。所以最關鍵的是入口。
站外方面,淘寶為了和百度競爭,掐斷了來自百度的流量,讓絕大部分店鋪失去了搜索入口。站外付費推廣只是少數大商家的專利,大部分店鋪只有靠自己的一些人工推廣獲取碎片少量碎片化的站外流量。
站內方面,淘寶的入口主要是淘寶網本身的展示廣告及搜索。這些廣告都被以各種形式賣給了商家,免費的商家幾乎不可能在搜索結果之外的地方得到展示。
淘寶上應用最常用的的廣告手段是直通車與鉆展。眾多商家的入局,直接拉升了淘寶上各項廣告的費用,因為它的所有廣告幾乎都是拍賣式,價高者先得。直通車的點擊單價幾乎沒有低于1塊的了。目前我所經營的類目點擊均價已經達到了5塊。鉆展的點擊均價也在1塊以上,而訂單轉化低的驚人。
聚劃算曾經是營銷利器,而如今大不如前,聚劃算的入口流量只有200萬,而每一天參加聚劃算的產品上千,再加上聚家妝,整點聚,品牌團等各處分流,分到單品上的CYE流量不到2000。那些參加了聚劃算的商家,除了要交上萬的坑位費之外,還需要活動當天從店鋪或鉆展導入流量到聚劃算。即使這樣,目前平均每個單品聚劃算的銷售額在10萬-30萬之間。除去各項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