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另一個VC從業人員一起看了電影《中國合伙人》。走出影院時,只有我倆神色木然。電影是不錯,但現實的中國創業者卻艱難太多,尤其在面對有中國特色的“政策風險”時。
比如去年火起來的叫車軟件。這個行業本身就充滿了中國特色,當然這要歸功于中國有著全球“最拽”的出租車司機和“最剛需”的打車人群。首款叫車軟件在頭一個月就盈利了,半年內就拿到了幾百萬美元的投資,這是一個好的開頭。后來的故事也不算太出乎意料,行業內跟下餃子似的,撲通撲通跳進來各種叫車軟件。這也是一個很具中國特色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即使是相對低門檻、低投入的互聯網產業,同一商業模式也不會有太多的模仿者。舉例來說,團購的鼻祖Groupon在美國火起來之后,中國跳進團購紅海的企業比在美國追隨Groupon的還多。在中國創業,同質化競爭很慘烈。
然而,最困難的卻是應對政策突變。隨便安立一個牌照,就可以給一家企業永遠關上大門。當年視頻網站發展火熱,相關管理部門開始頒發網絡視頻經營許可證,第一批有247個網站拿到了證,偏偏那時風頭正勁的土豆網沒拿到,還被廣電總局警告,勒令停業。可以想象,那時土豆遭遇的困難,可比《中國合伙人》里在警察局交幾千元罰款要慘痛得多。這就是中國式創業,要跟幾百上千家同質企業競爭,按照市場規則比拼一場連著一場的惡戰,卻還有市場規則之外的政策風險。
再來看看叫車軟件的遭遇。各地政策并不統一,有的勒令司機刪除;有的允許保留,但不許私自加價,直接就把商業模式給改了;有的官方推出叫車平臺,民間叫車軟件必須與官方平臺打通,由官方平臺認證車輛資格,規定價格。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創業。開始是一個人跑,跑著跑著,呼啦啦一群人擠進來,用上各種手段爭先恐后。突然,裁判員也一起跑了,一邊跑還一邊修改規則,一不小心犯規就被取消資格了。所以,又要把其他運動員甩掉,又要緊跟在裁判員后面及時跟上規則變化。優秀的中國創業者,卻也能做到。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出租車上安裝CYE廣告小屏幕的觸動傳媒,2009年被上海市政府要求拆除,2013年又因離奇車禍,引發政府再次要求拆除,可直到今天,上海的出租車上還是背著廣告屏。他們是如何在政策法規的縫隙中生存,又是怎么兼顧市場競爭與政府管理,我也不知道,大多數的創業者也不知道,但他們真的做到了。
在VC的項目分析書里,最后卻又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風險分析”,按照VC的職場潛規則,項目失敗了沒什么責任,但項目可能失敗的風險如果沒有提前預見到,這是嚴重的失職。所以,風險分析實在是最考驗VC職場經驗的部分了。風險寫多了,項目拿不到投資;風險寫少了,將來自己可能擔責任,但萬變不離其宗的第一項就是“政策風險”,不僅因為其帶來的往往是顛覆行業的改變,更因為這是“安全的風險”
所謂“安全的風險”,是從VC的角度來說的。首先是項目通過的安全,基本上沒有哪個項目真的會因為政策風險而被VC否定。如果是被政府禁止的行業,從一開始就沒有融資的可能,已經到了提交項目分析、等待投資委員會通過的階段,政策風險也就不足以否決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
而對于撰寫項目分析的VC們,在中國不能不首先看看天氣風向,所以下筆第一條當然是分析政策走向,政策風險是一頂大帽子,扣哪兒都行,不痛不癢。如果項目失敗了,怎么也可以在政策上找原因。
只是大家心知肚明,政策風險看似來勢洶洶,企業仍有轉圜余地。用我朋友的話說,中國的創業者“苦得像孫子、拼得像瘋子、賊得像蚊子、倔得像驢子、鉆得像錐子、韌得像竹子”,這樣優秀的創業者,哪里會招架不了政策風險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