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聞出版業務發展報告》統計,中國有報紙1918種,期刊9867種,2012年中國報刊共計11785種。其中,報紙已經連續三年減少,期刊增減有波動,總體也在減少(如下圖)。
在全球報業危機和 媒體載體形式變革的當下,我們已經有過太多報刊的生死和傳統 媒體轉型的討論。無紙化的 媒體形態和新 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迅猛發展的事實,毋容置疑。而PC互聯網第一次榨干報刊等傳統 媒體之后,移動互聯網又第二次榨盡了報刊的優質內容。同時,報刊耐以生存的廣告份額和消費市場正在日益萎縮。
這并非唱衰與否,而是關系存亡的問題。
報刊真的會消亡嗎?答案是肯定的,無紙化的 媒體形態完全替代紙媒一定會出現,具體哪一天目前沒有誰能回答。但趨勢和速度都在加快。
報刊消亡之前還能在業務上有發展嗎?答案也是肯定的,這絕非回光返照,而是危機之下必有生機,也是行業此消彼長和 媒體轉型的實際情況,更是報刊行業資本和精英的希望所在。
我認為,未來報刊在三個業務方向上可以深耕。
一 、報刊可以成為大公司的業務板塊支撐和品牌公關部門
傳媒作為產業形態的一種,將會更多的成為大公司其他業務板塊的重要支撐。擁有傳媒產業的高層和領袖人物最容易在 媒體圈得到曝光的機會,也最能搭建一個政商交流的平臺,有助于自己公司的發展和壯大。
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認識到自己如果有一份報紙或者一本雜志,在出現危機或者戰略動向的時候,可以即時發聲,并和傳媒業內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而塑造品牌,是非常需要信息的傳播和加強的。
全球著名的教育集團培生公司就擁有《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兩份在政商界影響力重大的報刊。而1993年亞洲糖王郭鶴年家族收購香港《南華早報》和2011年內地利海集團收購香港《成報》,背后的CYE戰略意圖,可見一斑。很多報刊都隱形的或者公開的為很多公司背書。甚至,把國家看成一個Company(公司),稍微動動腦筋,你就知道它為什么要牢牢控制那么多包括報刊在內的 媒體了。
一個人在某一個行業某一個方面做到了極致,就是領袖就是權威就可以活下來。一份報紙一份雜志也是如此。
突出差異化的特色,在行業 媒體中發揮到極致,報刊的生存不是問題。關注 財經、主打影視、專注房產、側重母嬰……都可以成為報刊自己的傾向性選擇。《21世紀經濟報道》、《看電影》、《中國房地產報》……都活得很好。
報刊在行業內也非常容易構建若干評價體系和榜單,在市場影響力、線下活動和廣告收入方面更有競爭力。
三 、報刊在相關產業構成的延伸平臺上大有作為
曾任南方報業集團董事長、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范以錦老師對我講,“紙媒會不斷萎縮,但不會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快消亡。作為一種傳播形態,它還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存在。形態、內容、用戶體驗創新有多大力度,決定其壽命還有多長。報紙虧損不等于報紙消亡,如果把報紙打造成傳播營銷的平臺,可在延伸出去的平臺上經營,報紙不 賺錢,報紙單位還在 賺錢。”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成立的傳媒夢工場、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成立的掌控傳媒,在微博、微信和自 媒體平臺方面做出的嘗試已經有了很好的市場實踐。而博瑞傳播、賽迪傳媒、北青傳媒、華聞傳媒、新華傳媒、粵傳媒、新華悅動和中南傳媒等上市的報刊集團,更是在傳媒乃至文化產業,通過資本運作,報刊成為自身的標配,而單位或者公司取得了報刊之外的較好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報刊在新 媒體上的投資和運作,本身也是傳統 媒體轉型的重要一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