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現在,衣櫥里的那只劍橋包依然是時尚達人必備。
2010年起,從eBay到淘寶流行著一股“劍橋包”(Cambridge Satchel)的復古風,原版代購包或者A貨包五光十色、真假難辨。劍橋包公司(Cambridge Satchel Company),一時成為大英帝國制造業扭轉頹勢的創業典范。
復古風的源頭在英國的一個“家庭小作坊”。2008年,一位英國劍橋地區的45歲女士朱莉婭.迪恩(Julie Deane)在與她母親閑聊時,無意中談到傳統的劍橋學生包,母女倆靈光一閃——“或許這可以成為創業的好點子”。于是,朱莉婭.迪恩只用600英鎊的有限預算,創立了一家自己的小公司,古樸的“雙搭扣挎包”最初的目標群體是中小學生,在她想象中,這應該是《哈利.波特》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小魔法師們的標配。
價格100英鎊左右的劍橋包,起初每周只售出兩三個,很快,有幸得到時尚博主熱捧,時尚媒體紛至沓來,在2010年引爆流行。不久前,公司以連續三年183.7%的復合增長率躋身英國Fast Track 100(一項高成長公司的評選)的Top 10。2014年1月,劍橋包公司向瑞士風險投資公司Index Ventures 出售少數股權,融資2100萬美元。
劍橋包這陣風究竟會刮多久?英倫小作坊成得了國際大品牌嗎?
單品的隱憂
其實,迪恩內心不無憂慮公司的前景,產品的相對單一是其最大的隱憂。
至今為止,劍橋包堅持“英國制造”,有限的產能和高昂的成本都成為擴張的掣肘。“我不能想象,自己的包在一個我沒去過的國家、由一群沒見過的工人生產”,迪恩告訴《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記者(下稱《21CBR》),她認為生意本身在于團隊合作,“不僅是一紙合同”。
流行初期,由于家庭作坊的產量有限,一只劍橋包從訂購到收貨,至少要等上一個月。訂單越來越多,迪恩擴充生產能力,后來她籌備了一個小工廠,工廠有15名員工,每周的生產能力可以達到3000只書包,只是作坊式的風格依然如故,公司本身也沒有大幅擴張,生產之外的營運團隊規模一度在10人以下。
在渠道方面,迪恩一樣小心翼翼,主要在線上發布產品,“我們最初十分謹慎,并沒有選擇與任何大商場合作,因為你永遠要等著這些商場付賬,小公司及時拿到回款非常重要。”2013年初,公司才將線上業務向線下發展,在倫敦Covent Garden開設首家實體店,隨后擴張至劍橋當地,且進駐Bloomingdale's、Henri Bendel、Selfridges 和Harrods等高級百貨公司,如今產品銷售遍布100個國家及地區市場,海外業務約占總體銷售的一半以上,2013財年(由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年銷售額為1285.3萬英鎊。
目前,劍橋包公司的大小事務仍然由迪恩一手包攬,接下來著手電子商務網站的升級改造并推出多種語言版本,謀求深化發展線上業務。Index Ventures 合伙人Giuseppe Zocco 曾就融資對外表示,劍橋包公司是“歐洲最激動人心的創業故事之一”,他們的投資將幫助劍橋包進一步擴充萊斯特郡的制包工匠。在高級管理團隊和生產人手到位后,劍橋包公司會延展手提包、手抓包等新種類,第三間獨立門店也有望在今年內開業。
在“非空間(Fei Space)”總經理李佳凝看來,如欲延續時尚界的風靡,擴展種類、擴大產能正是目前劍橋包必須要解決的燃眉之急。
事實上,2013年下半年起,作為經官方授權銷售劍橋包的國內渠道,“非空間”劍橋包的銷量已開始有小幅下滑。“我們目前90%的銷售額來自英國品牌Topshop、Topman,在剩下的10%中,劍橋包的銷量占了90%。”李佳凝依然看好劍橋包。
電商的救贖?
早在2010年夏天,中國消費者可以在國內連卡佛和“非空間”買到劍橋包。據李佳凝回憶,最初劍橋包一上貨即一搶而空,長時間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2013年12月,作為英國商務代表團的一員,迪恩跟隨首相卡梅倫訪問中國。中國已是劍橋包公司業務擴張的主要市場,迪恩并沒指望來一次中國能得到多大訂單,“第一次以企業家身份到中國,希望盡可能了解這個神秘的市場,找到最合適的合作火伴。”迪恩告訴《21CBR》記者。
此前,迪恩唯一認識的中國商人是宗慶后,他們在2013年夏天相識于英國。迪恩描述宗慶后是“一名典型的中國商人,據說是中國最大的飲料和服裝廠商”。兩人相見后,多家媒體稱劍橋包將與娃哈哈合作進入中國,此消息最后無疾而終。但在訪華時,迪恩見到了另外一位杭州商人——馬云。
如今,在淘寶輸入關鍵詞“劍橋包”,出現超過1.6萬項相關商品,在天貓搜索則能找到超過200項同類商品,“劍橋包”在網購人群中已不乏擁躉。如此消費者基礎,馬云的商業帝國似乎更有吸引力,“來華之前,我覺得在中國做生意太復雜,了解到網購狀況后,我開始產生明晰的策略,天貓會是比較合適的合作伙伴之一。”迪恩告訴《21CBR》記者。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零售行業中國區負責人馬龍(Eddie Malone)表示,就很多英國企業而言,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充滿吸引力,“相比其他公司,他們更清楚中國中產階級以及數百萬商人的消費習慣和信譽。”
由于飽受資金和人力資源的限制,劍橋包入華以來一直小心謹慎,至今,其國內官方授權經銷商就是連卡佛和“非空間”。“中國對很多英國的小企業來說太復雜了——很遙遠、語言不通、文化和法規制度相異,總而言之,她讓人生畏。”馬龍說,他曾總結了英國中小企業在中國成敗的制勝點:市場進入的方式、對中國生意文化的了解、產品在中國的需求,“更重要的一點是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去中國之前,我們一直沒有想好究竟是要設立辦事處,還是尋找一個經銷商,或者成立合資企業?”現在,迪恩則希望中國的電子商務能夠幫助延續劍橋包的復古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