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3C電商陣營中,有兩支是從傳統零售轉型而來的隊伍:國美和蘇寧。其中,蘇寧動作較為激進,尤其在前兩年積極參與到電商價格戰中,但最近聲音似乎小了很多,在轉型的過程中,為什么說蘇寧的戰略是正確的,結果卻是不好的?傳統企業可以吸取哪些教訓? 在今天的第五屆易觀電商大會上,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做了非常真誠的講話,把蘇寧轉型中犯過的錯分享出來,給在座的傳統企業帶來些幫助。 以下是他的演講摘要整理: 戰略轉型和開放 最初我們向互聯網轉型,都做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同時進行消費者的攔截。但是,隨著我們線上線下同力度的推廣,我們發現,把消費者分成兩種渠道的概念不靠譜。 光是左右手互博不行,把中間的大腦搞得很痛苦。還是要把兩條腿交叉運行,所以我們首先在2013年3月,把采購融合;隨后在2013年6月,又把架構融合;并在2013年三季度,宣布開放。宣布開放這是借鑒互聯網企業的模式,現在還不能說是對還是不對。 怎么樣從一個零售企業向互聯網企業過度,蘇寧從2010年到2013年,一直都是戰略轉型。我認為戰略轉型是對的,雖然從結果來說并不好:我們的利潤是下降的,但是從戰略來看,并沒有錯。 方向有利,結果不利 為什么戰略正確的,沒有好的結果? 我談談這個原因。蘇寧在真正轉型互聯網的過程中,把過去的一些東西重新審視和反思:過去我們做零售,現在我們還做零售。零售實際就是商品、資金、信息的互動;如何做好零售,最重要的是商品、價格和服務。 但是,到了互聯網,是不是有了這些東西就能做好呢?其實不是的。 從商品來說,我們過去做商品的思維,商品的功能越多越好,價格越豐厚越好。但實際上是不是商品功能越多越好呢?不是的,我們曾看到消費者從產品使用到報廢,連一些功能都不知道,但也為這個功能買單了。我們不是說,簡單地做商品,而是從商品思維到產品思維,所謂產品的思維,這個產品到底是解決哪一類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過去講價格,認為價格是非常有效的競爭手段,不僅中國人習慣價格競爭,美國人也一樣。但是現在價格競爭這件事上做得越來越極致。以前說免費思維,現在還倒貼,價格競爭都打成這樣,對消費者當然有益處的,對企業也有益處,但是也是有彌補的。比如打車工具,從研發上也沒有多大成本,在市場上推廣上花點時間,就能獲得用戶認同。但在這個產品在中國的成本,這么多推廣的成本。 同樣的產品,是不是一定就是免費?不一定。我們認為,現在互聯網時代看重的不僅僅是價格,更是價值。過去我們就是簡單的便宜、低價,但是互聯網開始出現不便宜的。如果實體零售企業始終把價格變成重要手段,不能把價格變成價值的重要導向,線上線下都會偏移。 從服務來說,過去我們做到服務規范、標準嚴謹就行,但是做得規范、嚴謹,顧客有沒有感受到?顧客需不需要?從實體的服務,到互聯網時代,大家講的是體驗,是顧客感受到的服務,是通過接收到的服務來買單的。 從商品到產品,從價格到價值,從服務到體驗,這是我們這幾年走過來的經驗。互聯網是一種工具,每個工具帶來的習慣和技能一定是不一樣的,而在自身轉型中間,如何能讓轉型變得成功,如果在細節中沒有新的技能,不可能取得成績。 轉型中的激進與教訓 外界普遍認為我們在互聯網轉型中,做得是比較激進的。是不是激進,我們不好評論,我們是比很多企業先行一步,至少比別的人早點犯錯誤,比別人更早體會到教訓問題,這里分享一些教訓,對大家有幫助。 第一個就是免費的問題,是不是大家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從免費的角度來考慮,一定要免費?其實這就說明沒有真正抓到你所客戶的需要和需求,就是痛點和癢點。 免費的東西過去可能會成功,今天越來越難了。過去培育的用戶,可以用很少的方式來培育;今天線上差不多9個多億的網絡用戶,有多大的培育來免費培育?這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第二個對流量的看法,傳統的互聯網思維,也跟李嘉誠的開店思維類似,地段、地段,加地段。 這個說法是千真萬確的,因為地段就是流量,但是地段是變的,在100萬人口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商圈20年都不會變;但在500萬人口的城市,商圈會不會變?上千萬人口的城市,地段會不會變?這樣看啦,在互聯網,流量確實也是在改變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比流量更重要的是品牌。 近些年,大家都在探討小米現象。小米的成功,大家說是互聯網的成功,但是它跟哪家互聯網公司是一樣的?都不一樣。實際上,小米的成功是經營顧客本身,形成的流量,到哪一個平臺已經不關緊要了。流量的問題不是唯一的,花錢的流量肯定是低價值的,要從顧客經營到品牌經營。 最后,大家都在講互聯網思維,講得都有點反胃,是不是有點反互聯網思維的問題,并不是真的要反,是要把互聯網作為工具這點,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