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阿里巴巴杭州總部5.4公里外的一家創業公司內,其CEO辦公室中放著一塊不起眼的小黑板,上面寫著騰訊和阿里兩家公司的名字,并在各自下方標出了優缺點。
去年底,這家主攻互聯網金融方向的創業公司第一款產品剛上線,就分別收到了來自騰訊和阿里的入股要求。雙方在競爭中輪番提價,并明示這家公司,選擇誰就意味著不能再與另外一方合作。
中國互聯網發展了20年,已形成幾大寡頭主導之勢。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家公司分別領先于電商、社交和搜索領域,業界將它們合稱為BAT,寓意蝙蝠。但從去年開始,這種看似穩定的市場格局,因為移動互聯網的不斷介入而變得動蕩不安。
中國互聯網市場已形成三股力量:BAT巨頭公司、海量創業公司、變量公司(小米、美團互聯網企業以及傳統企業)此消彼長、相互博弈。
為了保住壟斷性地位,近兩年來BAT三家分別展開地毯式收購,以擴大外延。
自2011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并購與合作的數量比過去十年總和還多。《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阿里巴巴在這3年收購和入股了30家公司,騰訊入股了40家公司,百度也入股了30多家公司。
幾乎每一次大型收購背后,都有兩三家巨頭在競爭,它們在爭奪中將競購金額越抬越高,標的物也從創業公司拓展到大型平臺型公司。“站隊”一說,便由此而來。
相同的一點是,BAT三巨頭迫切希望用自己巨大的流量資源、客戶服務能力和支付能力,將線上的壟斷優勢延續至移動端以及線下。他們對移動時代資源重新分配的擔憂、對線下壟斷的渴望以及毫不掩飾的野心,正在引發互聯網行業20世紀以來最大的震蕩。
截至2014年4月,BAT三家公司的市值和估值已經超過了3000億美元。但正如10年前的微軟曾經咄咄逼人,如今也成了被拯救的對象,互聯網時代的無窮變化,令BAT頗為焦慮。
阿里到處找入口
阿里如今仍是平臺戰略,但平臺入口(手淘、來往、高德等)如何整合,并沒有形成具體的戰略。阿里應當慶幸的是,移動時代剛剛開啟,還有很多時間去尋找入口,并完成整合
據公開資料,阿里2013年總收入412億人民幣,凈利潤185億,超過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但在BAT三家中,阿里卻又是最急迫的行業收購和整合者。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商業模式單一,主要收入來源于企業服務費,即通過提供廣告位、銷售額分成的方式向商戶收取費用。而其視為“未來競爭力”的阿里云、大數據等事業部,目前只能貢獻極少的現金收入,仍是每年需要十幾億元投入的成本中心。
與百度、騰訊不同的是,阿里是網絡流量消耗方,后兩者則是網絡流量生產方。這種反差,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更為突出,也是阿里急于在行業內不斷整合資源原因之一。
大眾點評合伙人龍偉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淘寶天生的購物固定屬性和移動時代的“隨身性”、“位置性”是矛盾的。
在PC上阿里做的是買流量和導流量的生意,但是在移動端,流量是分散的,很難買過來。所以阿里對網絡流量入口的需求變得更為強烈。
雖然收購行為不斷,但最近幾年來,阿里仍然沒有構建起一個自己在移動端的超級入口。相對于騰訊微信的海量流量生產,阿里在支付寶、手機淘寶、來往三個應用的核心地位上搖擺不定,阿里無線部門的管理權也頻繁易手。
4月2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一次公益活動現場談起“來往”,馬云說,“來往”不去打敗別人,也不去討好別人,只想在這里自己娛樂一下,自己快樂一點。
這句話讓阿里的粉絲們頗為心酸。來往是阿里巴巴2013年9月發布的一款移動社交軟件,馬云曾對其寄予厚望,試圖追趕微信,他還許諾,在無線業務上沒有建樹,阿里就不該考慮上市。8個月過去,如今來往的覆蓋人數尚不足百萬,與微信數億用戶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馬云不得不放棄來往,阿里內部已是心知肚明。來往的戰敗和失勢也讓阿里迎來了自2012年分拆成25個事業部之后,最大的一次內部變動。
今年3月,馬云奪去了陸兆禧掌管無線業務的權限,同時大規模調整無線團隊。原無線事業部副總裁、阿里元老之一的吳泳銘、原淘寶CEO張宇調離原崗位。陸兆禧手下的多名干將,如汪海、三多,均從副總裁職位降至資深總監。
此后,支付寶錢包負責人、阿里小微金融集團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被調任接管阿里無線,很快又因為內部矛盾被送回了阿里小微。隨后,阿里COO張勇上位掌管阿里無線。
張勇主推的手淘,由此正式成為阿里“主客戶端”及阿里移動大平臺戰略的主體,即一個客戶端覆蓋所有服務,目前手淘中包含了微淘、淘點點、酒店機票、團購、教育,甚至物流和視頻等幾十項功能。
阿里對移動入口的焦慮,還體現在對高德的全資收購上。阿里希望高德可以成為連接線上與線下的一個關鍵入口。一位投資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阿里今年還多次向陌陌提出全資收購,但被拒絕。阿里還想控股美團,也被美團創始人王興所拒。在今年4月美團的新一輪融資中,阿里以跟投身份參與了這次融資。
3月,阿里又宣布以53.7億港元入股銀泰商業集團占9.9%股份。在業界人士看來,這體現了阿里在移動上一個新的戰略——成為線上+線下商業的基礎設施。
在PC時代,阿里曾試圖以電商為紐帶建立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足夠大的規模優勢亦使其成為PC端的一大流量入口。故而制定了一個開放平臺戰略,即:把握住入口,做強電商,同時以入股的方式與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也就是生態系統。但在過去的多項收購中,阿里并未試圖完全控股,如美團、UCweb、
新微博等,均是成為大股東。
但是進入移動時代之后,網絡入口變得更加多元化,移動LBS技術撬動了線下萬億規模的傳統零售和服務業,令傳統電商(或稱產品電商)開始黯然失色,在線上線下融合的過程中,移動入口的價值愈益凸顯。
對阿里來說,不掌握移動入口,它的開放平臺戰略將無法實施。比如,阿里對參股的企業本來在股權上就無法進行實質性控制,若有入口優勢便可以此挾持參股企業做相關合作,以達到完善生態系統的作用。若無入口優勢,參股企業便會考慮更多利益問題,而非合作本身。
這也就是為什么阿里一定要全資收購高德,卻又無法控制美團的原因。高德只是一個移動入口,美團因入口優勢已然自成平臺(不受控)。
阿里如今仍是平臺戰略,但平臺入口(手淘、來往、高德等)如何整合,并沒有形成具體的戰略。此外,阿里一直宣傳自己將成為線上+線下商業的基礎設施,但這也需要從入口到后臺的整合能力。僅僅擁有基礎設施,阿里在移動時代的商業模式將缺乏想象空間。
阿里應當慶幸的是,移動時代剛剛開啟,還有很多時間去尋找入口,并完成整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