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不能再用“記工分”的方式評價創業教育
評價不能簡單化:“不能以創業成敗起伏簡單衡量創業教育成效”
創業教育的效果應該怎么評價?這是備受教育者關注的話題。
“社會上,經常有機構或者媒體以多少學生組成創業團隊、取得多少融資、注冊了幾家公司等統計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看來,這是簡單粗暴的“記工分”,“創業教育的效果不應單純地以是否創辦新企業來統計衡量,拿融資或者上市的公司數字來評價,不該以創業者階段性的成功或者失敗而論。同樣在美國硅谷,有意義的失敗在這里被推崇、被追捧,創業者們紛紛在公開場合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以及從這些經歷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楊斌認為,創業在中國要真正形成氣候,實現大繁榮,需要依靠內生的熱浪催生而成。為了加速并深化這種內生型創業活動,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營造非常關鍵,“創業教育天生具有開放性,大學創業教育的參與者應該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構成,要充分考慮投資家、創業前輩、科學家、教授、校友和在校生分別在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中發揮的作用”。
導向不能功利化:“大學創業教育并不是要培養學生開公司”
“不要把教育劃分為學習階段和創業階段,而是要創造條件實現這兩個階段之間的無縫切換。比如,有些創業經歷也可以折算成滿足培養方案的學分;建立彈性學制甚至打破學制來滿足創業或學習的需要”,楊斌對此提出以上觀點。在他看來,“嵌入”是實現創業與學習相融合的方式。
楊斌強調,一流大學的創業教育,并不是要培養學生創辦公司。“一流大學開展創業教育,不是幫助學生開辦公司緩解就業壓力,更不是把學生都往商業這條路上引導。而是創造平臺和機會,培養具有首創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將來可以創辦企業,也可能是創辦社會公益事業,或者在大型組織中創造性地改變現狀,實現創新突破。”
在他的觀察中,走學術道路或者做公共服務,首創精神更是基本功。“不同行業,都需要創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盡管創新創業的學術研究很多發生在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中,但創新創業教育不該是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的某種專才培養類型,而更該定位為通識內涵、發展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