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惑者馬云發家史曝光 推毛氏運動唐僧團隊

“滿嘴跑火車”的馬云就是有那么一種能力,可以讓他最需要的人接受自己,然后就把自己的“狂言”變成了現實。
連云港翠苑食品公司總經理劉青春當時覺得自己被馬云騙了。
2000年11月底,劉青春終于被阿里巴巴銷售經理程欽連續三個月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打動,買下了阿里巴巴歷史上第一個“中國供應商”產品,但是簽合同之后僅幾秒鐘,劉青春就后悔了:“這東西能頂用么,自己是不是被這幫能說的家伙給騙了?”
不過,現在的事實證明,其每年向歐洲出口數百噸花菜,90%以上的客戶來自阿里巴巴。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覺得阿里巴巴就是個特別能“白話”的企業,而其CEO馬云更是一個手段高超的人心“蠱惑者”。很多人干脆認為馬云是個“口出狂言”的“瘋子”,甚至有些人認為馬云只不過是個“滿嘴大話”的“騙子”。
盡管馬云在國內飽受質疑,但是在國外,馬云卻是第一個上《福布斯》雜志封面的中國CEO。《福布斯》數次將阿里巴巴評選為全球最佳B2B商業站點,哈佛商學院也多次將其“業績優秀”的經營選為MBA教學的案例。馬云在海外輿論中的盛譽,被認為是一個奇跡。
從2001年到現在,馬云一直被邀請到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大學和英國沃頓商學院等全球培養MBA的頂尖“搖籃”演講,在當選“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論壇”世界經濟論壇2001年的“未來領袖”之后,2001年,美國亞洲商業協會還在好萊塢把年度“商業領袖獎”頒給了馬云。
“馬云以他的遠見和努力,不僅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阿里巴巴成為一家成功的國際性公司,而且幫助許多亞洲企業走上全球化之路。”美國亞洲商業協會主席大衛·本田這樣闡述成立于1976年的美國亞洲商業協會將這一獎項授予這位唯一的非美國籍人士的原因。盡管在2001年,這句話讓國內的知情人聽起來像在諷刺。其時,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正在經歷最艱難的時刻,當年12月27日剛剛宣布產生現金盈余,而此前,阿里巴巴“甚至沒有辦法從外面抓錢養活自己”。
“東西方文化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每當談到馬云在海外的盛譽,很多人就會把“馬云現象”歸結為東西方對價值觀認定的嚴重分歧。無論如何,你不得不承認,“蠱惑者”馬云有本事在海外市場獲得了相當的輿論認同,與此同時,他還有本事把各種人才團結到了自己的周圍,打造了一個個性突出而戰斗力強大的團隊。
“滿嘴跑火車”的馬云就是有那么一種能力,可以讓他最需要的人接受自己,然后實現自己的“狂言”,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
首先搞定外國人
在外籍人士剛剛涉足中國的1974年,西湖邊的杭州望湖賓館門口,經常會出現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這個小孩耐心地守候在賓館門口,為入住的外籍客人提供導游服務,從不索取錢財。這個小孩就是想學點東西的馬云,那年他剛剛10歲,卻天天守候在賓館的門口尋找學英語的機會。這個小男孩在30年后變得“巧舌如簧”,中英文均可以即興發表雄韜偉略。
自“雅巴”合作后,馬云在稀釋一定股權的基礎之上成功獲得了中國互聯網業最大的海外資本投入。之后,很多人都在為馬云這種出奇的對“外”能力進行“溯源”:10歲就蹲在酒店門口學英語、大學專業是英語、當過6年的英語教師、開過早期的翻譯社等等。
在馬云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張照片,是他與一對澳大利亞夫婦的合影,照片上年邁的夫婦,是馬云在賓館門口求學時所認識的大衛·摩利的父母親,摩利夫婦后來成了馬云的義父義母和西方文化的啟蒙恩師。2005年9月10日,正值阿里巴巴成立5周年,開完慶祝大會的馬云著急地飛往澳大利亞,幾天后,義父肯·摩利與世長辭。在那段時間,馬云痛心得幾乎吃不下飯。
摩利家對馬云最大的饋贈,就是灌輸給了馬云一套完整的西方思維。這種思維邏輯帶來的幫助,不僅僅只是推動語言學習那么簡單,對于思維方式開始形成的少年馬云而言,義父母的幫助,讓他學會了從西方人的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看待人與人的交往。
西方商業社會一直對神秘的“東土”市場有著向往,因此很多“海歸”成為海外企業的代理人,或者找到了自己的創業機會。從沒有留學海外的馬云稱不上“海歸”,但是他從各種渠道獲得的這類意識形態上的幫助,讓馬云絕不輸于競爭對手,在事業上終身受用。
1999年2月,馬云到新加坡參加亞洲電子商務大會,發現討論的是亞洲的電子商務,發言人85%是美國人,說的全是eBay等美國互聯網公司。在外經貿部工作的他很快意識到一個巨大的機會正在出現。而當年年底他決定建立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的時候,馬云明白,這個機會的價值鏈是雙頭并舉的:一頭是海外買家,一頭是中國供應商。但在當時,中國的工廠還未成氣候,商業模式中所有成功的關鍵因素,都集中在海外。
“當時甚至不敢說自己是中國的公司,因此還取了‘阿里巴巴’這樣非中非西的名字,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中國不可能有好的互聯網公司。”馬云說。而且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超級買家”在西方,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都在西方,能投互聯網的主流資金也都在西方,所以馬云決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機會,首先“搞定”外國人。那段時間,馬云把到歐美名校講學也看成是銷售的一部分:“沃頓、哈佛的MBA五年后就是大公司的高層,在他們腦子里播下阿里巴巴的種子,五年后就發芽長大了。”
這種“只爭墻外香”的局面,直到2002年才告一段落,當年馬云提出了3個“B2C”(Back to China、Back to Coast、Back to Center)的概念,因為那時,阿里巴巴已經獲得了孫正義的風險投資,阿里巴巴在西方世界的商譽已基本形成,海外訂單也相繼到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互聯網危機爆發,馬云決定立即停止燒錢,撤回中國,穩定在杭州,扎扎實實地發展價值鏈的國內一端。
2003年以后,很多人都開始感慨,還是外國人有眼光,能夠在馬云“貧寒”的時候挖掘了馬云的價值,提前給了馬云那么多的榮譽。但是本質上,這其實是馬云商業模式的一個組成部分。
10歲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馬云的很多“狂言”,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經常會一個人想很久,我絕不是一個沖動的人。”馬云對記者說。很多人認為,馬云走的是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道路——“墻里開花,墻外先香”。“這是阿里巴巴選擇的商業模式所決定的”,馬云認為,首先“取悅”西方世界,一開始就是商業策略上的一種安排。
意志堅定的“唐僧”
“互聯網是一個高科技行業,人們肯定更相信一個海歸的MBA,而不愿意看到一個杭州師范學院出來的老師在那里折騰”,曾有投資人這樣說過。但是馬云卻認為,在自己并不缺乏海外文化滋養的基礎上,自己遠比“海歸”們要幸運:“大家都在中國做生意,他們還是要耗費大量時間去學習中國國情,而我卻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人。”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熟知中國國情和本土文化的人知道如何締造和領導自己的團隊,換句話說,他知道如何來“蠱惑人心”,讓大家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愿意圍繞在自己周圍,共渡難關。
馬云自認為是一個不懂技術的人,但阿里巴巴卻定位于一家技術型的互聯網公司。技術型企業內集中了一群對數理知識非常敏感的人,馬云卻大量使用非常感性的語言和文化,帶著這樣一群異常理性的人去奔跑。“很聰明的人需要一個傻瓜去領導,團隊里都是科學家的時候,叫農民當領導是最好的,因為思考方向不一樣,從不同的角度著手往往就會贏。”
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意識在公司內部顯露無遺。阿里巴巴總部辦公室內有著被命名為摩天崖、光明頂、達摩院、百花谷之類的各種會議室,而阿里巴巴幾乎每年都要舉辦“西湖論劍”。馬云酷愛金庸小說式的語言,他認為這種武俠文化內涵豐富,在華人世界里家喻戶曉,是一種很通用又很精辟的交流工具。因此,馬云把阿里巴巴管理層最認同的一些觀念歸結為9大價值觀,并稱之為“獨孤九劍”,最近,“獨孤九劍”又被“六脈神劍”所接替。
2001年到2003年,在阿里巴巴經歷最為艱難也最為關鍵的三年內,馬云還推行過三種“毛澤東式”的管理運動。因為馬云認為,“毛氏運動”對于企業管理變革而言是最為有效的。以“延安整風運動”來統一價值觀、統一理想,馬云說:“通過運動,把不跟我們有共同價值觀,沒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統統開除出我們公司。”以“抗日軍政大學”來培訓干部團隊的管理能力,以“南泥灣開荒”培養銷售人員面對客戶應有的觀念、方法和技巧。馬云說:“普通企業想到的,可能是把能看到客戶口袋內的5元錢賺到手,而‘南泥灣開荒’追求的是幫助客戶把5塊錢變成50塊錢,再從中拿出我們應得的5塊錢。”馬云為此破費了很大一筆。
很早以前,馬云借西游記的故事提出了“唐僧團隊”的概念。他認為唐僧團隊是天下最好的創業團隊,唐僧沒有什么非常特別的本事,但是意志異常的堅定,一定要取到真經才肯罷休。孫悟空雖然本事最大,卻要念緊箍咒才能管住,孫悟空在企業內不能夠沒有,但是絕對不能夠太多。
馬云自己是一個觀點非常鮮明的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表達的很清楚,而通過對價值觀念的風格鮮明地表述和鼓吹,馬云又將各種口號和概念中隱含的內容表達得非常之明確和極端:馬云只和有相同價值觀念的人一起戰斗。
“用價值觀來統一思想,通過統一思想來影響每一個人的行為,最后形成合力。”馬云說,“互聯網業務是需要所有人齊心協力打出來的,沒有人可以在互聯網公司按部就班,互聯網公司需要跨部門的配合,要靠團隊力量。”在馬云看來,團隊的整體主觀能動性幾乎決定了一切。
現在阿里巴巴的核心團隊中,有很多人是跟隨馬云一路成長的,如現任阿里巴巴COO李琪、淘寶網總經理孫彤宇、阿里巴巴副總裁金建杭等等,均是參與創業的所謂“18羅漢”成員。馬云說:“他們和我一樣,都算不上聰明絕頂的人,但是這幾年內成長飛快。”馬云的團隊內有很多成長奇跡,前臺的接待員能夠成長為客服總監,賓館的大堂經理變成了“支付寶”的副總經理,他相信一個組織健康的企業平臺,融入創業的激情,加上競爭的機會,會使得最平常的人都成長得很快。
在馬云的核心團隊內,也有一群“不合常理”的人。阿里巴巴現任的CFO蔡崇信曾是瑞典AB公司的副總裁,1999年在和馬云的一番“推心置腹”后加入阿里巴巴,蔡崇信之后,又有雅虎搜索引擎的底層專利發明人,現任阿里巴巴CTO的吳炯,GE前高管,現任阿里大學校長關明生等人加入。
吳炯回憶說:“2000年5月第一次回國,我順道去看馬云,發現馬云的創業團隊都擠在馬云自己的房子里,所有參與創業的人都掏錢出來放到公司,每個月就拿基本生活費,而且沒日沒夜在干,這種使命感比雅虎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我決定加入了。”
蔡崇信等人的加盟看上去像個謎。因為這些人加入阿里巴巴之時都已經身價不菲,擁有很高的年薪收入,還有雅虎等美國上市公司的期權收入,而阿里巴巴當時除了一群人和一套理念之外,幾乎沒有什么“看得見”的東西,蔡崇信等人的收入“可以買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當時的阿里巴巴”。
這就是馬云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