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競雄,漫畫家,江湖人稱大雄。
有消息稱,因簽約歐洲公司,郭競雄將獲得總價達“100萬美元”的亞洲第一的高稿酬。
對于“100萬美元”的提法,動漫產業基地相關人士稱,這只是一個估算。估算的依據是,郭競雄每一頁作品將獲得500美元的定金,然后按發行量取得14%的稿酬,法國漫畫書一般在50頁以內,每本起印數4萬冊,100萬美元就是以此估算的郭競雄4年里可能獲得的大概報酬。
但郭本人表示,稿酬是不是亞洲第一還得看實際銷售量,具體怎樣還不清楚。
賺錢不是憑運氣
就在上個月剛剛落幕的堪稱歐洲最大、資格最老的“第33屆安格雷姆國際連環畫藝術節”上,中國原創漫畫家郭競雄榮獲了藝術節特別獎。
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該獎項。對郭競雄來說,獲獎才僅僅是一個開始,與光環同期而至的還有歐洲最大連環漫畫出版社的一紙合約。這個名為太陽的漫畫出版社在歐洲的影響非同一般,發行能力也非常強。
“第一,我拿下這個合約不是憑運氣;第二,這個合約對我來說并不是灰姑娘的金靴子。”郭競雄解釋說,“以后的路還是未知數,這只是個新的起點。這次得獎是我漫畫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吸引了老外。”
一個法國藝術家曾跟郭競雄調侃說,“你知道你為什么能得這個獎?因為你不是日本漫畫的模仿者。”
合作題材鎖定《封神演義》
“這次和太陽出版社合作,我們討論了好幾次。第一次是他們編一個故事,我沒同意。第二次,要求我畫西方宗教題材,也沒同意。后來,又說到了中國的《孫子兵法》,但他們要求改變孫子的性別,我說不行。現在,可能會鎖定《封神演義》。”
郭競雄說,畫什么,首先不是賺錢。漫畫的背后是文化,這是一場文化的戰爭,而我們才剛剛登場。
第一訪談
“我是野路子出來的”
面對記者的提問,郭競雄有點靦腆。“頒獎典禮上的評價我也不太清楚,他們說的是法語,我也聽不懂。”但是講起漫畫,講起中國傳統文化,他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靠“野路子”成名
十幾年前,他還是一個準備報考美術學院的毛頭小伙子,那時中國還沒有漫畫專業。高考前一個月,郭競雄揣著自己的畫作找到美院老師央求給“看一看”。據說當時老師表現得很吃驚說,“沒有你這樣畫的。”
既不是素描,也不是速寫,它不屬于老師所能歸類的任何一種技法。它有一種能打動人心的力量,卻不能用來考試。
多年后,郭競雄已成為大學里專教漫畫的老師,“旗卡通”的創始人,中國漫畫業的領軍人物。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藝術:“我是野路子出來的。”
創建卡通工作室
1999年底,“旗卡通”在長春市桂林路一處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內成立了。一共有5個成員,除郭競雄外都是學生。有一次吃完方便面,幾個人聚在一起給卡通工作室起名字。“就叫‘旗’好了,抗起中國漫畫業的大旗,也借幾分當年旗人入關的猛勁。”他們開玩笑,實在撐不下去了,就改成做錦旗徽章的小作坊,這一類營生在長春還挺吃得開。
也就是從那時起,“旗卡通”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圍。而這個工作室就像一個江湖門派,對外以集體團隊形象出現,漫畫是他們唯一的兵器。
2000年,旗卡通經歷了最困難的時期,迎來了轉機。郭競雄創作的《戲畫聊齋》奪得了由中央電視臺、上海美術出版社舉辦的“史丹莫”杯全國動漫大賽金獎。此后,郭競雄被譽為北派漫畫開山鼻祖。
人在江湖漂
成名的郭競雄堂而皇之走進漫畫世界的殿堂。他的漫畫多是中國古典民間風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他最看重的是一個“義”字。《水滸傳》傳的是義,《三國演義》演的還是義,這種“義”體現在現代漫畫手法中,成為郭競雄作品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
出版社、雜志社的訂單一下子多起來,最高紀錄是一年出版圖書70余冊,平均每月生產繪畫稿件1200余張。這種規模和速度是目前國內大部分仍然單兵作戰的漫畫家們不可想象的。
從長春、北京、石家莊到廣州,為了一套書的出版,“旗卡通”不斷舉家搬遷。每到一地總會從當地“揀”到一些熱愛漫畫的孩子,門派勢力也越來越大。也就是在這樣漂泊的生活中,“旗卡通”的《水滸足球》、《大話三國》等相繼出爐。
文/本報記者 楊帆
競報觀察
漫畫工作室處境尷尬
“郭競雄獲獎、簽約在中國的漫畫界是個大事,大家都很關注。”一位入行不久的漫畫作者用羨慕的語氣對記者說,“你知道嗎?光郭競雄簽的這個合約里每頁作品的定金,就比內地漫畫家高出十倍都不止呢。”
據了解一些行內的老漫畫家透露,漫畫產業雖然有不錯的發展前景,但是現在國內的漫畫行業情況并不是很好,漫畫人的生存環境也需要改善。
“這次合約的預付款是最高的,當時很多法國資深作者都很不平衡。”郭競雄本人表示,中國作者提高收入和走出一條新路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日本的漫畫在中國風靡,盜版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大陸的作品很多都是叫好不叫座,即使水平很高也沒有得到良好的推廣。一些出版社拖欠作者版稅的情況更是非常普遍,這些都使得一些好的漫畫人不得不轉到其他行業。
“中國的漫畫行業實際上正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郭競雄無奈地說。
在圈內小有名氣的職業漫畫人貓小樂也撰文指出,目前中國大陸的漫畫行業存在四大問題:一是媒體對漫畫不重視。二是漫畫在大陸不賺錢,沒有人愿意做。三是人才的流失,很多有望成為漫畫藝術家的人在看不到走漫畫藝術之路的光明前景下只好改行,或改做漫畫技術工作。四是缺乏商業運作。
以《幻城漫畫版》成名的誅砂說:“我們要超過日本漫畫應該是一個很短的過程。其實比我畫得好的人還有很多,但很多人嫌畫漫畫的收入太低紛紛轉行。現在國內許多制作網頁和做動畫設計的其實都是漫畫高手。”據誅砂講,她的收入平時一個月也就是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根本沒法和國外及香港、臺灣等地的漫畫作者相比。
《魔塵》的作者林瑩說:“我們國家這么大,畫漫畫的人也很多,在漫畫的風格上我們要比日本豐富多了。我們有56個民族,有那么多的素材,我們的創作環境要比日本好很多。現在差就主要差在包裝和宣傳上,因為國內的媒體并沒有注意到中國有很大一批畫漫畫的人存在。其實,我國東部地區,14歲到30歲的人群與漫畫相關的消費額可達13億元人民幣,這是個潛力很大的市場。”
“距離的確存在,不過我們至少在進行中。”另一位漫畫作者表現得很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