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每一塊豆腐上都刻上商標;
她,免費接送市民參觀生產車間,不是廣告勝似廣告;
她,去年產值近億元,兩年內,開辦了50多家豆制品專賣店;
她,就是王茶英。□
王茶英原是浙江蕭山的農民,在手工藝品廠做工,一次,她到農貿市場賣豆腐,一天賺了7元錢,于是辭了工作,專心做豆腐。
生意越做越好,1997年,王茶英決定辦一家豆制品廠,丈夫賣掉了出租車,東拼西湊籌資50萬元,把廠子建了起來。兩年后,就成為當地最大的豆制品廠。她做的豆腐質量好,附近的義烏、寧波等地的客戶都到她這兒進貨。
1999年3月,王茶英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可就在這時,杭州一家豆制品廠突然殺入她賣豆腐的農貿市場。那時,她的豆腐賣18元一箱,杭州廠商賣13元。
王茶英只有降價應戰,可是自己的豆腐質量好,成本高,所以虧損慘重。就在這時,她發現一些合作多年的經銷商又回來了。因為杭州廠商的豆腐放一天就壞了,而王茶英的豆腐放兩三天都不會壞。這件事讓王茶英下定決心,要用質量和競爭對手周旋到底。
王茶英開始步出蕭山,主動進攻杭州市場。但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于是她想出了兩個主意:一是開專賣店,表明自己的資金實力。2000年9月,第一家豆制品專賣店在杭州開業。二是在蕭山的廠里修建參觀走廊,用班車免費將市民拉去參觀。既滿足了消費者的好奇心,也讓消費者吃著放心。
到2005年上半年,王茶英的豆制品已經占領了杭州30%的市場,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有人假冒她的豆腐筐子。
王茶英的豆腐筐子里面刻有以她丈夫名字注冊的商標“祖名”兩字,豆腐倒出來,上面就有兩個字,所以競爭對手想盡辦法,不惜出高價搞到她的筐子,以便假冒。
沒想到還真有不負責的批發商把筐子倒賣了出去,一時間投訴電話接連不斷。情急之中王茶英想了一個辦法:經銷商拿回來幾個筐子,就賣給他幾筐豆腐,不拿筐子回來,生意寧可不做。筐得到了控制,她也重新得到了消費者的信任。
2005年,王茶英的銷售額達9000多萬元,她的豆腐不僅占領了當地市場,而且走出了國門,進入了北美和歐洲市場。“我的目標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我的豆腐和豆制品。”王茶英對未來充滿了憧憬。④4
專家點評
她很注意樹立品牌形象。豆腐在中國到處都是,但沒見過誰給豆腐注冊商標,王茶英做到了,還把品牌刻到豆腐上。在營銷上,她沒有選擇大眾化的廣告方式,而是采取體驗營銷的方法,讓消費者去參觀。
王茶英應該踏踏實實地把豆制品做深、做透。豆制品是個小商品,但也能做好做大。創業者從專到小,從小到大,從大到好,最怕的就是做大以后失控。很多企業不是倒在市場上,而是倒在了各式各樣的誘惑里,所以要保持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