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明善:“只要創新不斷,制造業永遠是不落的太陽。”劉軍攝
3月1日,重慶的全國政協委員抵京。當日下午4點,尹明善委員入住空軍豐臺招待所,聞訊而來的記者們已經在這里恭候迎接他了。采訪從下午5點開始,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晚上9點。除了吃飯、上廁所、睡覺,尹明善一直坐在他房間里那把靠窗的椅子上,歷時28個小時,和記者侃侃而談,隔壁房間也站滿了排隊等候的各路記者。據不完全統計,這段時間里
,尹明善共接受了20多家媒體記者的采訪。3月12日,記者再見到尹明善時,他嗓子都已經嘶啞,看上去很憔悴的樣子。即使這樣,尹明善還是耐心地回答著記者提出的問題:他的第一桶金、他的摩托、他的汽車……
出版業掘得第一桶金
1979年,可以說是尹明善人生重新開始的一年。這一年他41歲。此前的20年,尹明善戴著“反革命”的帽子,整天“運動”著。此后,尹明善先后做過工廠的英語資料譯員、重慶廣播電視大學英語教師、重慶出版社編輯。雖然有了較為穩定的工作,但閑不住的尹明善總在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機會。1983年,重慶外辦下屬的一家涉外科技咨詢公司虧損30萬元,經人舉薦,尹明善走馬上任,通過兩年的打拼,企業扭虧為盈,給公司盈利100萬元。尹明善經商的才能初露鋒芒。
1985年底,尹明善毅然決定放棄“鐵飯碗”,自己創業,離開涉外公司正式下海創辦了重慶長江書刊公司,成為重慶最早也是最大的書商。這期間,他編輯發行的《中學生一角錢叢書》發行量突破千萬冊,掘得第一桶金。該叢書的創意后來還被上海出版界演變為上世紀80年代風靡中國的“五角叢書”。
在出版行業做了3年之后,1989年,已經成為重慶市最大的民營二渠道書商的尹明善突然宣布退出出版業。“盡管當時這個行業活躍異常,但已是一眼見底,就當時形勢而言,它注定是一個做不大的行業。我退出非常干脆利落,當時有整整一倉庫書沒銷售完,就直接把它們拉到廢品收購站賣掉。”
直到今天,民營出版業叫得響的大腕也不多見。尹明善獨到的戰略眼光當時就已經顯現無遺。他是在尋找更好的機會。
把握時機造摩托
20世紀90年代重慶“摩托幫”聞名全國,摩托車行業兩大巨頭“嘉陵”和“建設”,加上一大批生產銷售摩托車及配件的民營企業都匯集于此。
1991年,一位經營校辦摩托車廠的朋友和尹明善聊天時說起,他每個月需要幾百臺發動機,卻要到河南去買,價格很高而質量很差,而本地的嘉陵、建設是不愿意把發動機賣給其它小廠的。身在重慶的尹明善從中嗅到了商機,決定傾注他第一次創業時掘獲的全部20萬元資金,進入摩托車行業。
在仔細研究了當時摩托行業的狀況并盤算了其間的風險和機會后,尹明善發現摩托車發動機的制造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1992年,尹明善果斷注冊成立了“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在這個租來的不到40平方米的車間里,尹明善向底下的9名員工宣布:我要造出全中國、全世界沒有的摩托車發動機。
說這句話時的尹明善是重慶“摩托幫”不入流的人物,但出乎大家的預料,7年之后,尹明善成功了。
尹明善當時發現,把建設集團維修部的摩托車發動機配件買來,組裝了再賣出去,成本只需要1400元,而拿到市場上去卻能賣到1998元,這是一條無人知道的捷徑,建設集團對此也沒有覺察。
過了將近半年時間,建設集團才如夢方醒,下令一個零配件也不能賣給尹明善,而那個時候尹明善自己設計出來的摩托車關鍵零配件已經橫空出世。通過短暫的積累,尹明善有了500萬元資金,他下狠心拿出50萬元來搞技術開發,研制當時全國獨一無二的100毫升四沖程發動機。接著尹明善又一鼓作氣,投資100萬元開發出100毫升電啟發動機,兩個全國第一,一下子就為尹明善贏回3100萬元。
“人不出門身不貴,產品不出門不值錢。”上世紀90年代后期,眾多摩托車企業在國內市場血拼價格,此時的尹明善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海外。2001年,力帆集團出口創匯2.02億美元,在全國摩托車企業中首家出口創匯突破1億美元,成為全國當之無愧的摩托車出口老大。2005年力帆出口2.6億美元,出口量占到總銷售量的35%,利潤卻占到75%。尹明善對此還不滿足,力帆的目標是把國外市場的銷售量占到總銷售量的50%。
68歲實現汽車夢
“只有夕陽的技術,沒有夕陽的產業,只要創新不斷,制造業永遠是不落的太陽。”尹明善這樣看待摩托車產業。但是他也深知,摩托車向汽車過渡是這個產業必然的發展趨勢。“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是400美元到1200美元的時候,是摩托車的黃金時代,1200美元之后,那么摩托車的銷量就開始下降,被家用轎車取代,中國大概現在是1000美元,那就是摩托車的黃金時代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汽車時代快到了。”
“我第一次到重慶,在街上看到汽車,竟然身不由己地追了上去,追了很長一段距離。當時覺得這個東西太神奇了。”尹明善這樣描述自己兒時初遇汽車時的感受。
“當年追車兒,今朝造車人。恍然如夢中,幸運中國人。”2006年1月19日,尹明善的力帆520轎車全球同步上市了,在上市現場,他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心情。為了這一天,尹明善等了近一年。
2004年,尹明善宣布挺進汽車制造業,“兩輪變四輪是我最大的夢想。”尹明善的第一輛四輪轎車在2005年4月初亮相于重慶國際汽車展覽會上。2005年12月16日發改委批準了力帆集團的汽車生產資格,力帆轎車有了準生證。
然而,在這一年時間里,業界對尹明善以及民企造車熱潮的質疑聲開始出現。奧克斯退市事件給國家發改委敲響了警鐘,汽車業激烈的競爭也讓人為尹明善捏一把汗。
“當年力帆用20萬元開發摩托車發動機,不也是有人批評頭腦發熱嗎?可事實證明,力帆只用20萬元就發展起來了,并做到了今天40多億元的資產。力帆是生產摩托車的,轉產汽車并非艱難。因為摩托車配件的生產與汽車配件的生產在工藝上差不多。”尹明善自己并不覺得力帆造車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BMW、本田、鈴木、起亞等不都是摩托車起家的嗎?摩托車企業造汽車有先天的優勢。當年摩托車市場競爭比現在汽車的市場競爭殘酷多了,力帆就是在競爭中長大的。”
此時的尹明善信心爆棚,但他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的市場環境。“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農村包圍城市。”尹明善將當年游擊戰的手法用到了汽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