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世紀末,家電零售連鎖賣場在國內“遍地開花”,不到幾年,就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蘇寧、永樂、國美、大中等活躍在各自的“市場領域”內,也壟斷著大部分市場份額。黃光裕、張大中、張近東、陳曉作為這幾大家電連鎖巨頭的掌舵人,其創業的起步階段也與普通人別無兩樣,有著相同的艱辛。
黃光裕 靠4000元起家
黃光裕和他的國美帝國書寫了“105億的傳奇”,作為中國最富的幾個人中的一員,他總結是因為毅力和堅持,加上一些運氣,自己才走到今天。
1969年,黃光裕出生在廣東汕頭鳳壺村。小時候,家境清貧,16歲初中尚未畢業就輟學了,隨后,輾轉來到北京。
初來北京的黃光裕,覺得北京大得不得了。于是,他一整天就在北京站周圍轉來轉去,不知道哪里是商業區,也不知道在這么大的北京城里應該怎么去做買賣。1986年,17歲的黃光裕跟著哥哥,揣著4000元,加上借來的3萬元,在珠市口附近盤下一個100平方米的門面,兄弟倆決定做家電生意——這就是國美電器連鎖店的發端。
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的招牌正式掛了出來。在當時那個賣方市場背景下,很多商家采用的是“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但黃氏兄弟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路線。短短十多年間,國美以其低廉的價格迅速打開各地市場,所到之處刮起陣陣價格旋風。1988、1990、1993和1999年,國美電器經過4次調整擴張后,如今正步入快速成長期。目前,國美電器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之一,在全國60多個城市以及香港等地區擁有分部30個、門店近200個,旗下員工4萬多名。
張大中 首席店小二
張大中何許人也,大中電器的當家人,他卻自稱是“首席店小二”。1980年冬,張大中在自家廚房親手制作了60臺落地燈,賺了160元,這就是大中電器的第一筆生意。
1982年4月,張大中注冊成立“張記電器加工鋪”,當時的主營業務是制造音響放大器。張大中偶然發現朋友單位積壓了一批電子器件,質量、性能恰好能滿足制作音響放大器的需要。于是,張大中做好了一件樣品到商店試賣。試賣成功后,他立即買回100套元器件投入加工。沒有車間,他把自已家的騰出來;沒有工作臺,飯桌搖身一變;沒有工人,他又找了幾個熟人幫忙……這段期間,他既是操作工也是營業員,是業務經理也是技術員。從照像制版、腐蝕打孔、焊接組裝、檢測調試直到包裝封箱,有條不紊地完成了七八道工序。為了節約開支,大中從舊貨商店淘到8元錢的匈牙利生產的信號發出器,修理后成為最重要的檢測工具;為了買到質優價廉的元器件,他騎車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元器件廠,把能夠訂閱的專業性刊物一網打盡……市場是最好的老師,他在點點滴滴的實踐中增長著對成本、利潤、價格的認知,也積累著關于生產、管理、服務的經驗。不到一個月,資金順利回籠。張大中又買下了200套元器件開始第二輪的生產。
1988年9月,大中的營業額突破10萬元。1989年大中電器的第一家門面店在北京西單開業。1996年,大中的經營范圍開始擴展到家用電器。
陳曉 吃透江浙滬
20世紀80年代中期,陳曉進入街道工廠工作,不久便當上了上海市工業局三產辦的負責人,他負責經營的正是“家電”。當時彩電憑票供應,陳曉把搭配來的滯銷產品銷往外地,把彩電賣給市民。短短幾個月,三產辦火了。
1990年,陳曉被區商業局看中,被挖去繼續經營家電。他到商業局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南匯區家電批發站”改名為“永樂家電批發總公司”。于是,原本一個區級批發站就此擁有了承接全市乃至全國生意的資格。陳曉任公司常務副總、主抓銷售。
1993年,永樂家電的年銷售額已經做到18個億。而當時公司的主要領導卻掉進了房地產的“熱浪”,動用公司所有資產以及銀行貸款大量購買地塊。陳曉只能眼睜睜看著“永樂”就這樣倒下。1996年底,陳曉帶著40多位一起苦心創業的員工集體辭職。他們惟一的條件,就是放棄買斷工齡的錢,換回曾傾注無限情感的“永樂”品牌。
1997年,40多個人自己集資成立的股份制公司終于開張了。可他沒有想到,紅綢下的“永樂”已經壞了名聲,這令他們在此后兩年中舉步維艱。直到1998年,度過危險期的新永樂明確戰略目標:拋掉批發,只做零售。成立了上海地區的第一家家電超市連鎖店。倉庫改造的商場本來房租就極低,再用外墻廣告換取場租費,房租就根本不用付了。陳曉的低成本擴張概念在那時成形。
由于永樂的價格低、服務好,很快打破了上海國有企業壟斷的格局,迅速打開了市場。有了可復制的模式,發展就快了。1999年,陳曉乘勝追擊,接連建起了連鎖店。
在上海康橋的永樂家電總部會議室的一張地圖上,永樂的擴張戰略和布局策略形象清晰。陳曉表示,在擴張模式上,國美是全國點狀擴張,蘇寧采取分公司模式,山東三聯是在區域內發展。而永樂則是吃透上海和江浙一帶,形成塊狀布局、完全連鎖的地域平臺。
張近東 半路殺入空調業
2005年的新財富500富人榜,張近東成為“最快成長”第二人。張近東,這位曾在15年間賺取25億元財富的家電大鱷,似乎更著意蘇寧的未來。
1984年,張近東從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南京鼓樓區一家區屬企業。憑借敏銳的眼光,張近東在工作之余承攬了一些空調安裝工程,獲得了10萬元創業資本。
1990年,張近東辭職下海,成立了一家專營空調批發的小公司———蘇寧家電。當時空調還屬于奢侈品,利潤堪稱暴利。沒想到張近東第一年就做到了6000萬元。他當時只有28歲。
半路殺入空調業的民營企業蘇寧無疑打了南京國有大商場一個措手不及。1993年,“八大商場”聯合發動空調大戰向蘇寧發難。蘇寧最終成為這場大戰的贏家,憑借平價優勢當年空調銷售額達到3億元,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空調經銷商。
1995年以后,中國家電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狀況,為此,張近東逐漸縮減批發業務,開始自建零售終端,賣家電也從單一空調逐步增加到綜合電器。第二年,蘇寧的觸角伸向揚州,開始探索家電連鎖的道路。
2000年蘇寧停止開設單一空調專賣店,全面轉型大型綜合電器賣場,結果虧損2000萬元。但時間證明了張近東的正確選擇,蘇寧的全國連鎖體系也在快速擴張。如今,張近東的身家已經超過25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