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潘石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來到廣東。兩年后,潘石屹跟了一位老板來到海南。當時海南給潘石屹的感覺就是夾雜著走私貨的一個相當原始的荒島。他的老板承包了一個磚廠,讓他當廠長,負責三百民工的生產生活問題。1990年春節前后海南島刮了一次特大的臺風,經濟一片蕭條。磚沒人要,大家的生活也都相當困頓,甚至長時間挨餓。盡管如此,這段歲月在潘石屹的記憶中還是相當美好的。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隊伍。
隨著經濟不景氣的無限期延續,闖海南的許多人紛紛回到了內地,潘石屹卻一直堅持著直至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海南逐漸恢復了活力。
房地產作為小平同志南巡的第一個產業在海南發展起來了。潘石屹認識了曾經在牟其中手下做事的和王功權等人。1990年,潘石屹同馮侖、王功權、張民耕等人在海南島成立了萬通的前身——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簡稱“農高投”。
當時海南的房地產正處在畸形擴張時期,本來是房地產副產品的“炒房炒地”也因為其時間短見效快而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買房人和賣房人大多都是機會投資者,說俗一點就是“炒家”,玩的是一種“擊鼓傳花”的游戲,商品到你手里傳出去了你就是,運氣不好就砸手里了。農高投也看中了這個機會,開始炒房,并淘到了第一桶金。就在海南島的房地產看似如火如荼的時候,兩個數字讓潘石屹驚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潘石屹在海口房地局看到兩個對比數字: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積只有7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報建面積卻已經達到了50平米。在潘石屹看來,這個數字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海南省的房地產行業快出事了。
于是,潘石屹、馮侖、王功權等人湊在一起商量如何分散風險。潘石屹自愿請纓,準備回內地尋求進一步發展機會。他先回老家看了一圈,覺得西北還是太窮,沒有任何投資的價值,便來到北京進行市場調研。
他先來到懷柔,很快注冊了公司。有一天,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時,無意中聽旁邊吃飯的人講,北京市給了懷柔四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愿意做。在深圳待過的潘石屹深知指標就是機會,就是金錢,于是他主動跟懷柔縣體改辦主任接觸:“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就這樣,北京萬通憑借潘石屹從餐廳聽來的消息成就了日后發展的底盤。
1992年萬通在阜城門開發了。當時香港利達行的主席鄧智仁剛來到北京,拜訪了幾家大的房地產公司,要求代理銷售房子。這些房地產公司問:“你出廣告費嗎?”鄧智仁說:“我不出。”他們又問:“你包銷嗎”?他說:“我不包銷。”房地產公司老總問:“你既不出廣告費,也不給我包銷,你普通話還沒有我講得好,你憑什么給我銷售啊?”。
當他找到萬通公司的時候,潘石屹感覺到盡管他們曾經經歷過海南的房地產熱潮,但就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開發銷售,他們的經驗還遠遠不足,而北京房地產界的宣傳意識和雇用代理的意識還比較弱,出于安全,他毅然決定接受利達行代理萬通新世界廣場的推廣和銷售工作。
通過廣告宣傳和定價策略,萬通新世界寫字樓賣到當時市價的三倍。更不可思議的是,項目12月下旬才動工,銷售在11月初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正式銷售五天內就已經收回五億港元的資金,鄧智仁光傭金就賺走了一億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