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靜,東百發集團董事長,創建了北京第一家民營建材批發市場。與她交談,你會強烈感受到她的敏銳、她的勇敢、她的豁達、她的聰慧。
勇敢的創業
現在的東百發已經是一個集建材銷售中心、房地產公司、投資公司于一身的集團公司。回顧從前的路,馬雪靜笑了:“也許是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成就了現在的東百發。”11年前,馬雪靜還是那么年輕,有一次在市場視察工作時,遇到一個問路的30多歲的女士,她徑直走到馬雪靜面前說:“小姑娘,知道××攤位在哪邊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姑娘”卻具有最敏銳的商業眼光,選擇了建材行業,創立了北京第一家民營建材批發市場,并帶領它成為北京建材市場里的“老字號”。
“經商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但進入建材領域卻是一個偶然的選擇。”馬雪靜說。“我們看現在的六里屯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11年前可不是這樣,當時六里屯還是城鄉接合部,地價也相對低廉,但是交通方便,我認為這里很適合做批發生意,而當時還沒有一家私人投資的建材批發市場,于是我就想做北京市的第一家。”但馬雪靜還不能徹底下決心,“做第一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沒有先例,沒有可仿效者,未來會出現哪些困難,政府又是什么態度,我心里不是那么有底兒。”于是馬雪靜就和記者一起去找了一趟當時國家建材局的楊志遠副局長。記者那個時候就來到了工商時報,就在北京市工商聯和北京市私營企業聯誼會上認識了馬雪靜,記者曾在建材行業工作多年,亦和楊志遠副局長是上下級和老同事。楊副局長雖然管的是國有企業,但是他對民營企業參加建材行業的競爭也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和支持。他堅決支持馬雪靜創辦民營建材市場,并在百忙當中抽出時間來參加東百發建材市場的開業典禮,還親自
為其剪彩。馬雪靜當時就做出決定,創建北京市第一家民營建材市場。“楊副局長說了那么多鼓勵的話,我想既然政府都那么支持,我還猶豫什么呢!”
籌集資金、辦理執照、洽談用地、裝修市場這些相對來說都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招商。”馬雪靜說,“當時不像現在這樣信息發達,手機少,互聯網還是少數人用的東西。我們的招商信息怎么才能到達商戶那里呢?”想來想去,他們采取了人海戰術,“除了在《中國建材報》上登廣告,我們請了許多臨時人員散發小廣告。”馬雪靜開玩笑說,當時北京對小廣告還沒有禁止,不算違法。他們為了節約成本,用現在已難覓蹤跡的最薄的粉色紙張在油墨社印刷廣告,派人在北京的各大區散發。
如今看來略顯笨拙的方法在那時卻十分見效。不少廠商主動找上門來,有的甚至從江蘇、內蒙古等地趕來,一時東百發簽約不斷。
“其實現在看來,也許并不是我的招商方式有什么過人之處,而是北京市的建材銷售市場太有吸引力了。你想想看,當時諾大的北京沒有一家真正為建材買賣雙方搭建的平臺。僅有的北京建材大廈還主要是用來展覽的。”馬雪靜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東百發采用了最新的銷售模式,那就是引廠入店,實行廠價直銷。”
廠價直銷這一現在都頗具吸引力的銷售方式使得東百發一時聲名鵲起,有意者紛至沓來。
“可以說,許多外地商戶都是通過我們東百發進入北京建材市場的。”馬雪靜回憶說,東百發倚靠這些商戶很快繁榮起來,而這些商戶也通過東百發這一平臺打進北京,發展壯大。“記得當時有一位內蒙古商人來東百發考察,當時正值北京冬天,下著鵝毛大雪,他剛推開建材市場展廳的大門,就哐地摔倒了,雙膝著地。他開玩笑說,看我對東百發多有誠意,還沒進來就跪下了。”馬雪靜說,這位內蒙古商人確實有誠意,他成為進駐東百發的第一批生產廠家,“后來我們成了朋友,而他也以東百發為起點,在北京扎下根,開了兩家分店。”
“還有一個河北唐山的村長帶領十幾個村民在東百發租了幾個攤位,現在已有房有車,并準備在家鄉唐山也開一個像東百發一樣的建材市場。”據馬雪靜介紹,像這樣得益于東百發的商家數不勝數,連六里屯的老住戶也說,東百發讓不少人發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