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瑞河
想辦個茶的“黃埔軍校”
李瑞河,臺灣南投人,20世紀90年代初來到漳浦創辦天福茶莊,經營兩岸茶業,現任天福集團總裁。
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十多年前從臺灣到漳浦創業,如今是“天仁”、“天福”兩大集團的總裁;他也是一個熱心的臺灣宗親,從林洋港到連戰到江丙坤,許多臺灣同胞的尋根之路都曾得到他的幫助;他還是一位奔走兩岸的茶文化使者,由種茶、賣茶到培養茶業人才,始終不忘弘揚茶文化,如今他的愿望是在閩南辦一所茶文化的“黃埔軍校”。
江丙坤(右)與李瑞河品茗敘鄉情。
助人尋根 視為義務
剛剛處理完手頭一大堆雜事,李瑞河先生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這時的他已經神情疲憊,但他說他是廈門日報的熱心讀者,因而還是很樂意接受了我們的采訪。不久前,江丙坤先生做客天福茶莊時,很明確地說過,他的尋根之旅的確是有賴于南投老鄉李瑞河先生的熱心幫忙。李瑞河先生說,我的根在漳浦,十幾年前就來到閩南,深刻體會過那種尋到了根本,了卻了夙愿的心情;許多臺灣鄉親的根也都在閩南,他們都秉承著一種慎終追遠的情懷,我跟他們有雙重親情:在臺灣,我們是鄉親;在閩南,我的祖籍地也是他們的祖籍地,所以,幫他們尋根對我來說是一種道義,也是一種義務。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李瑞河先生就幫林洋港先生尋到了根;隨后,又為連戰、江丙坤先生在尋根過程中提供了關鍵性的幫助。不過,李先生熱心幫忙的對象不僅僅是同為漳州籍的臺灣鄉親,他也樂于幫助任何一個來福建尋根的臺灣鄉親。因為歷史上漳浦稱為金浦,許多在臺灣的鄉親不明地名的變化,常常與祖籍地擦肩而過。為此,李瑞河先生干脆在漳浦縣建造了一座“金浦祠”,每逢有臺灣朋友尋找祖籍地尋到漳浦來時,他就會把“金浦就是漳浦”這一情況告訴他們,使他們免走了許多彎路。
草根本性重人情
尋根與助人尋根為的都是一個“情”字,李瑞河先生是個茶商,照理說,經商者重利,但他卻十分重情。此刻坐在我們面前的他溫文爾雅,神態謙和宛如一杯緩緩冒著熱氣的醇茶,如他所言:保留著南投人的“草根性,鄉土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與茶的故事。
李瑞河先生出生于臺灣南投縣一個種茶世家,祖輩七代都種茶,生長于茶樹之下的他自小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從一個小小的街頭賣茶郎到如今身兼“天仁”、“天福”兩個集團的總裁,李先生坦言: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中國茶文化中濃厚的人情味。討論的話題從尋根轉到了茶,對茶有著深厚感情的李瑞河先生精神立刻為之一振,頭頭是道地說起了茶文化中的“人情味”。在李先生南投老家的屋后有一條小路,無論寒暑,李先生的祖母都會燒一大壺茶水放在路邊奉給路人飲用,老祖母覺得這是為自己積德,祈求李家能“代代出好子孫”。李先生說,當我來漳浦創業后,我仿效祖母施茶的善舉,蓋了一座“良心亭”,終日施茶,十三年從未間斷,取之于茶,用之于茶,這是為了弘揚咱中國的茶文化。
自小在家中耳濡目染茶的“人情味”,早期在街頭販茶時,李瑞河先生與客人的生意往來也充滿了人情味:客人如果暫時無力付茶錢,李先生總會笑著說沒關系,無條件任其賒欠;每次新茶上市時,他總是先送予客人品嘗而不執著于是否能做成生意。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重視的是鄉親之間互相信賴、使人如沐春風的溫情。李先生這種以人情為本的經營態度一直延續到如今,貫穿了他的整個商業生涯。而我們也看得出來,李瑞河先生不僅把“人情味”融入事業經營中,也把它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而時刻堅持著。茶文化對李瑞河先生的熏陶,也成了對他事業的助益,事業的成功使他更珍惜這份文化遺產,李瑞河在漳浦盤陀茶文化鎮開辦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院”即天福茶博物院,展示了中國三千多年茶文化的珍貴資料和文物。
結緣廈門育人才
作為一名臺商,李瑞河深知廈門與臺灣的密切關系,也深知廈門曾經是把茶推向世界的重要口岸,因此,當他把故鄉漳浦作為天福茗茶總部的同時,就把廈門作為他拓展事業的重要基地。鑒于中國茶事業的發展,擺在有識之士面前的是國內至今尚無一家培養茶業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因此,李瑞河先生在漳州和廈門兩地開始營建“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他經營茶事業的又一個新起點。李先生說,希望有朝一日,能把這所學校辦成中國茶的“黃埔軍校”。目前,李瑞河先生已經在翔安區購買了一片土地,已開始籌劃興建茶學院的廈門校區,茶博物院的分院也會在廈門落戶,既為廈門培養有高文化品位的茶業人才,也利用廈門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事業,弘揚茶文化。我們開玩笑地問:茶學院建成后,如果有廈門的學生想報考,能不能在分數上給予照顧?李瑞河先生豪爽地回答:沒問題,我也算是廈門日報的老讀者了,不管是廈門日報社員工的子弟還是其他廈門學生,我都竭誠歡迎。其實,我在廈門辦茶學院還有一個希望,就是利用廈門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讓臺灣的鄉親子弟到廈門來就讀,為的是為兩岸培養出最好的茶業人才。
天福集團已經在全球擁有六百多家連鎖店,李瑞河先生坦言為自己能在祖國將茶業發展得如此成功而自豪,但他并不自滿于現有的成就。李瑞河先生說,他有一個更大的心愿,那就是“把中國茶推上國際舞臺”。他說,19世紀歐洲的酒類陶醉了世界;到了20世紀,美國可口可樂等飲品風靡了全球;我現在想做的是,在21世紀把中國茶的芬芳播向整個寰宇。
印象
不改草根情懷的茶商
我們第一次見到李瑞河先生時,是在江寨村的濟陽堂,這一天,江丙坤將到這里來祭祖,他提前來到這兒對祭祖事宜進行安排確認。
李瑞河先生談吐爽朗,眼神清亮,只是由于多日來的奔忙,他會時而因身體不適而咳嗽幾聲,但李先生仍溫和地回答著圍在他周邊的媒體朋友提出的諸多問題,從無顯露出任何不悅之色。經過此番短暫接觸,我們看到了一位質樸而溫和的臺商。
采訪時,操勞了數日的李瑞河先生坦率地說,連日來他“累得眼睛都快張不開了”,但他絲毫沒有拒絕我們的意思。記者請教了他幾個關于茶的問題。說到心愛的茶,原本困倦的李先生立刻來了精神,滔滔不絕地訴說起茶的發展史,就連具體到哪朝哪代哪年都講得清清楚楚;諸如英國種紅茶領航世界,美國“五月花號”事件等歷史趣聞,更是隨手拈來,不在話下。這些歷史,是我們原本也在高中課本上學過的,但聽他講起卻一時沒反應過來。也許,只有懷有深厚感情的人才會把與茶有關的一切都深植在記憶中吧。
隨著我們跟他接觸的增多,李瑞河先生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漸漸明晰起來。之前,我們一直認為他是個商人,后來參觀了富有文化品位的天福茶莊,見到那些構思精妙、韻味十足的“唐山過臺灣”石雕,得知其中許多佳作都是出自他的創意,我們感覺到,他的身上還隱含著藝術家的氣質。
作為兩岸知名的茶商,李瑞河先生曾多次表示,他將以他在兩岸茶業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促海峽兩岸把中國茶推向世界,把中國茶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發揚光大。 (許麗秋)
李瑞河不改草根情懷。
文/許麗秋 盧志明 嚴利人 圖/鄭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