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鶴山———三位大昌移民的“珠三角”創業歷程 日報記者魏曉東特約通訊員高顯強
2002年8月28日,903名三峽移民從長江邊上的巫山縣大昌鎮外遷至廣東省鶴山市8個鎮的10個移民村安家落戶。
“在鶴山的三峽移民目前已經實現了三個百分百:100%的青、壯年勞動力掌握了一至兩門生產技能;100%的適齡移民子女就近入學;100%的移民搬進了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的新居”。 4年后的今天,在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鶴山市三峽庫區移民安置辦公室主任林漢奎介紹道,“三峽移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已經接近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并且涌現出了一批勤勞致富、自強創業的先進典型。”
陳開全:
我有一個夢想
7月21日中午,當記者來到鶴山市桃源鎮虹光移民新村時,陳開全正領著一幫工人在他的小作坊里忙得不可開交。
“昨日又接到一筆訂單,催得很急,不加班加點地做,根本干不完。”在轟鳴的機器聲中,陳開全扯著嗓子告訴記者,“我們的產品全部都出口國外”。雖然掛在墻上的電風扇呼呼著響,豆大的汗珠還是不住地從他的額頭上淌下來。
雖說是2002年才移民搬遷過來,可陳開全其實算得上一個“老廣東”。原來,早在1993年,初中還未畢業的陳開全便南下深圳打工,并學得了一手打磨珠寶手飾的好技術。
“2002年,我還在深圳一家珠寶加工廠打工,月收入有1000多塊。”陳開全說:“移民到鶴山后,我便萌發了自己做老板的念頭,本來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不料,一提出來,就得到了鎮里的大力支持。”
2003年初,陳開全辭去了深圳的工作,并購回了4臺打磨機。3月15日,陳開全在自家屋里開辦的手飾加工作坊正式開工。“我們主要是承接來料加工,那時候規模小,也請不起人,就是我跟妻子一起干,一天要做十七八個小時。”陳開全回憶道。
由于質量保證,加之誠實守信,陳開全的小作坊生意很快上了路。當年下來,陳家的“夫妻店”除去成本,凈收入就超過了2萬元。
加工作坊開在家里,雖然方便,但卻越來越滿足不了擴大再生產的需要。2005年9月,陳開全投入5萬元,又購回了14臺打磨機,并且利用鎮里的移民生產發展規劃用地建起了100平方米的新“廠房”。
生產規模擴大后,陳開全從大昌老家招來了8名工人,陳開全給他們的待遇是:包吃住,月薪800至1000元。
靠著勤勞的雙手,陳開全一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2003年6月,妻子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夫妻倆給兒子起名“大康”。“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康的意思。”陳開全很驕傲地告訴記者,“大康是移民村出生的第一個孩子。”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一定要辦一個真正有規模的寶石加工企業。”30歲的陳開全說,“只要努力去打拼,生活就一定會好起來。”
盧家華:
生財有道的“木瓜大王”
“我以前搞過販運、當過廚師,開過小商店,但沒有搞過種植,至于木瓜,看都沒看見過。”38歲的盧家華一見面就笑著告訴記者。
移民前“看都沒看見過木瓜”的盧家華到了廣東后,卻搞起了農業,而且很快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木瓜專業戶。面對記者好奇的目光,盧家華道出了一句大實話:“這年頭,賺錢的機會多的是,關鍵是看你會不會發現,去不去專心經營。”
盧家華承認,在移民之前,他沒有出過一次遠門,對外面的世界雖然很好奇,但對移民后的生活到底會咋樣,心里頭還是沒有底。
2002年移民到鶴山后,做得一手好菜的盧家華先是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承包了一家企業的食堂,沒想到,不到半年,這家企業就倒閉了,無奈之下,盧家華只好另謀他途。
“2002年以來,我們針對移民先后辦了10多期農業科技培訓班、綠色證書培訓班,每一期的學員中都少不了盧家華。”址山鎮移民辦主任林金源回憶說,“他的筆記記得最詳細,聽得也最認真。”
就在大多數移民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2003年初,盧家華一口氣轉租了30畝地,種下了優質木瓜品種———“紅妃”。在址山鎮農技人員的幫助下,盧家華很快掌握了種植的技術訣竅,當年,他的30畝木瓜地毛收入就達7萬多元。
“看準了就要豁出去干!”盧家華分析道,“木瓜是址山鎮重點抓的農業產業項目,種子、薄膜等農資都是政府免費提供,加之鎮里還成立了專門的農技、銷售隊伍,從而確保了‘種得出,不愁銷’,這種生意肯定做得。”
從沒搞過種植的盧家華靠種木瓜過上了好日子,然而,他卻并沒有就此滿足,今年,他又瞄上了一個新的生財之道:加工鞋面。“加工一雙童鞋,除去成本,純利潤就有15塊左右,如果一天加工80—100雙,你想,這是個什么概念?”盧家華說,他打算把這幾年種木瓜賺下的近20萬元投資建一個鞋面加工廠,只要訂單聯系好了,年底就可開工生產。
雖然距離木瓜上市還有一段時間,然而,盧家華的瓜園已是果實累累。“過來4年了,還沒有回過一次巫山老家,今年一定要帶些木瓜回去讓老母親好好嘗嘗。”盧家華噙著眼淚說道,“他的兒子在廣東沒有給他老人家丟臉。
王秋:
外遷移民中的第一個公務員
2003年5月,在鶴山市公務員統一招考中,38歲的王秋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順利考入鶴城鎮司法所,成為了一名司法干部。“當時真沒想到,我會是全國17萬三峽外遷移民中的第一個公務員。”4年后的今天,面對記者,王秋說道,“我是幸運的。”
7月21日下午,當我們好不容易“逮”到王秋的時候,他正在跟同事處理一起村民糾紛。烈日下,滿頭大汗的王秋戴著一副黑邊眼鏡,溫文爾雅中透出幾許干練和成熟,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說的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當地的很多村民不會說,也聽不懂普通話。”王秋說,因為語言障礙,剛開始到司法所上班時他曾鬧過不少笑話,于是,他從書店買來了教材和磁帶,每天晚上都要用兩三個小時來學習粵語。通過刻苦學習,加上同事們的熱心幫助,自己的粵語水平迅速提高。
進入廣東省公務員隊伍3年來,王秋感觸頗多,“老家那邊的干部觀念跟這邊比差距還是挺大。”王秋舉了一個例子:鶴城鎮一年財政收入超過5000萬元,但是卻基本上沒有用公款買煙招待客人的現象,而在巫山,一般鄉鎮用公款買煙待客早已成習慣,并且至少要‘玉溪’才拿得出手。”
作為一名基層司法干部,王秋大多數時間都是跟農民打交道。“群眾工作需要耐心和細心,更需要有比較強的政策水平。”王秋說,自己基本上沒有周末的概念,一有空就會抓緊時間學習充電。
由于工作出色,今年年初,王秋被鶴城鎮派到平山村村委會擔任駐村干部。“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王秋說,“這段經歷對我以后的發展應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記者感言有一種精神叫做自強不息
盛夏的華南大地,驕陽似火,揮汗如雨。在位于“珠三角”腹心地帶的廣東省鶴山市移民安置點采訪的日子里,記者屢屢被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和一句句樸實的話語所感動。
陳開全、盧家華、王秋,從三位大昌移民4年“珠三角”創業歷程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精神:自強不息,開拓進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觀望和等待,背井離鄉的三位普通移民憑著一份執著和勇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的生活,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以前在老家的時候,總有大把的時間打牌、喝茶,現在不行了,你只要一懶下來,就只能餓肚皮。”采訪中,“木瓜大王”盧家華的一番話讓人感觸良多,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位走出峽谷的中年農民觀念轉變的心路歷程。
不少移民為什么“在老家會有大把的時間打牌、喝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未富先安、“特殊公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其二,小富則安,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千百年來,重巒疊嶂的高山造成了庫區人的堅韌、耐勞的性格,然而也形成了“目光短淺”、“固步自封”的思想。種種思想上的禁錮消磨著人們的創業沖動,阻礙了庫區發展。
“加快產業發展,著力解決移民就業”。市委二屆九次全委會的召開為重慶庫區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要抓住機遇,就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我們需要海納百川的氣度,我們需要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我們還需要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
誠然,在我市近10萬出市外遷農村移民中,三位大昌移民可能還算不上最優秀的代表,但是,從他們昂揚的創業激情和堅實的腳步中,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由衷地祝愿:遠在他鄉的三峽移民們,明天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