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準備只干一個月,還了債就罷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從此與廣告結下了不解之緣。問起原因,江南春爽朗地笑了:“還是和戀愛有關。”
“1992年以后,我們的目標受眾(女生)對男生的判斷標準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我剛開始在校園舞廳說我是中文系的教師,爆受女生的歡迎;后來說是詩人,人家感覺也很好;但當經商熱潮越來越高的時候,我說我是個詩人,等于說自己是個窮人。”一向自信的江南春開始分析什么樣的身份才最受女生歡迎。有一次他嘗試著說自己是開禮品店的,沒想到受歡迎指數大幅提升,改稱是賣水產的,也同樣受歡迎,因為那是一個個體戶容光煥發的時代,江南春就此堅定了從商的決心。
當時的江南春并沒有想到這份底薪300元的工作開始了他的廣告人生。對于第一筆廣告業務,江南春至今仍印象深刻:客戶出1500元想找人寫一個廣告方案,什么也不懂的江南春硬是攬下了這個瓷器活兒,連夜趕了一個腳本,沒想到客戶看了十分滿意,投入十幾萬進行拍攝。初戰告捷的江南春,又趕上了上海淮海路新建商廈的好時機,在盧灣區商委的支持下,淮海路的商廈形象工程幾乎被這個20歲出頭的大學生包攬。
每個月幾千甚至幾萬的收入讓江南春很快成了學生富翁。他經常西服筆挺,左手拎公文包,右手拿著手機出入校園內外。“我第一年掙的錢買了一個手機,那時候4萬多,拿著它在學校里走,每次碰到美女的時候就想,怎么這個時候沒人給我打電話呢?”
不管白天的業務多繁忙,晚上8點,江南春仍會準時出現在舞廳,跳完舞還要繼續和女生散一個半小時的步。
大學三年級,21歲的江南春籌資100多萬成立了永怡傳媒公司,幾年后,永怡傳媒以95%的份額稱霸上海IT廣告代理市場,營業額達到1.5億元。“那時候非常牛,小單子都不接,客戶給的支票都是1000萬一張。”
電梯口發現商機
永怡的輝煌持續了幾年,終于在中國互聯網嚴冬到來的時候畫上了句號。
“所有的IT廣告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凈凈,好像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個情景發生在2001年,成千上萬的網站紛紛倒閉,江南春的廣告公司利潤一落千丈。為了維持運轉,習慣做大買賣的江南春也接起了餐廳的小廣告,這一年里他每天都在熬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