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脖子是武漢著名小吃,但多年來一直是分散的小作坊生產。第一個把武漢鴨脖子做出全國品牌的,卻是一個在上海的年輕人。
從50萬元起家,三年時間在全國做到了500多家自營店并創出了全國最大的鴨脖子名牌——久久丫。創立這個品牌的人叫顧青,是無數在商業大潮中經受洗禮并且成長起來的當代創業大學生中的一個。
在近日做客新浪嘉賓聊天室時,被稱為“鴨王”的久久丫董事長顧青在回答數千名網友關于如何成功的提問時說:“生意不分大小,專注就能做好。當你不要求回報,努力去做它的時候,回報反而是最多的。”
2003年,互聯網的前景如此誘人,但顧青卻掉頭轉向和高科技毫無關系的熟食產品鴨脖子。
此前,顧青從未想到會和鴨脖子結緣。從同濟大學畢業時,這個來自江蘇的學生去了廣東樂百氏。從車間工人干起,最后成了武漢辦事處負責人。“我的性格是干什么就好好干。到了樂百氏剛下車間,我什么活都不挑。所以干了三天,就被調去當公司二把手的秘書。人的機遇,不是別人賜予的,而是自己踏實做出來的。”透著溫和的書卷氣的顧青笑談。
在武漢,顧青的業務節節攀升,礦泉水做到了億元的銷售額。“雖然不論收入還是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但我那時就一直在想:這一生是否該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在樂百氏干了七年后,顧青做出了辭職的決定。從此上海的大街上多了一個彷徨青年,武漢少了一個銷售高手。
賦閑之時,顧青去上了上海財大的MBA班,同時思索著創業的起點。幾個好朋友的支持加上家人的積蓄,顧青用湊來的50萬元開始了他的鴨脖子創業之旅。
但機遇似乎沒有眷顧這位年輕的創業者。顧青的第一家店開張了一整天,臨到關門時,才有人來買了80元的貨。顧青和他的同伴為這一筆生意的到來欣喜了很長時間。
“你看我現在頭發都好好的,當時可不是這樣。失眠、脫發,斑禿,以至于我去剃頭,別人問我是不是小時候受傷特別多?我每天開車送貨、收款,終于有一天從車里爬不出來,只好讓別人抬出來,那時真的非常難。”顧青說。“但我的性格屬于越艱難越堅強,越有困難我越要克服。”
當時顧青最大的困難,實際上是銷售模式的問題。在仔細反思之后,顧青做出了一個重大行動,那就是集中選擇幾個商務樓,在早班高峰期,向進入大廈的上班白領免費送嘗鴨脖子。結果當天就有嘗過的客人打來電話要訂貨。一個經典的銷售模式之路,從此豁然打開。久久丫的業務也從50萬的起步規模向億元規模躍進。
在新浪網嘉賓聊天室,很多網友好奇,為何鴨脖子這種小作坊熟食卻能做成全國品牌。顧青的回答很簡單:“我們脫離了用武漢小作坊的方式去做鴨脖子,代之以全國連鎖的方式。用一個最新的概念去做一個最土的東西,用知識去做最傳統的東西,這是我們成功的原因。”
“其實鴨脖子本身的差距不大,但如果你也賣鴨脖子,為什么買我的不買你的?因為我們的品牌、品質全國一樣,而且更衛生、更放心。這背后,是現代管理理念的指導。”顧青說。“比如在質量控制方面,傳統的鴨脖子一般直接從菜場里購買。而我們的鴨脖子全部來自山東濰坊一家非常現代化的公司,鴨脖子是一公斤五根,而且一樣長短、一樣粗細,零下18度運過來。質量如果不能保證,這個企業就不可能走得很遠。”
顧青的以“新”做“土”,不僅體現在質量控制上,還體現在營銷上。德國世界杯足球賽期間,顧青在其全國的門店和青島啤酒聯手推出了“啃久久丫看世界杯”活動。把傳統食品鴨脖子與全球矚目的體育賽事掛鉤營銷,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鴨脖子的第一例。
“很多人好奇我為何選擇一個傳統的小食品行業而不是更時髦的行業來創業。其實,生意不分大小,任何一個小生意都有可能做大。”顧青說,“不管是做鴨脖子還是做高科技,關鍵是專注。”
“以前當大學生時,覺得自己實在太渺小了。現在,發現自己也可以為別人創造就業機會,也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這就使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做事的意義。”他認為,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在思考這個問題。通過這些人的共同努力,能使社會向著更人本的方向發展。“為這個社會的其他人努力,應該成為我們這些創業者內心社會良知的一部分。”顧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