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網消息 文/圖特派記者呂宗恕李彥發自拉薩山南
位于拉薩北京東路的沖賽康小商品批發市場被稱為拉薩的“漢正街”,因為里面80%的生意人都是湖北人。
他們中有武漢人、有孝感人、有天門人、有監利人、有黃岡人……時間長的已來拉薩打拼15年,最短的剛剛半年。
衣服、玩具、布料、床品、針線、鞋帽……漢正街有的,這里幾乎都有。談起生意經,一位老鄉說,“湖北人都太精了,這里的生意比在湖北好做些。”
李小平:沖賽康惟一的武漢女商人

在沖賽康市場做生意的湖北人雖多,但地道的武漢人只有兩個,女商人則只有李小平一人,這個33歲的女人做起事來更像個男人。
來拉薩前,家住硚口區的李小平一直在家門口做水果批發生意。2005年6月,李小平只身一人進藏旅行,幾乎游遍西藏所有景點。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李小平很快愛上了雪域高原,直到當年11月份,她才離藏回漢。
今年4月底,李小平再次進藏,這次可不是旅游,而是來做生意。在湖北老鄉的幫助下,她租下一個鋪位,經營玩具。
“貨都是從漢正街進的。幾乎所有西藏的玩具零售商都會到這里進貨,雖然利潤不很高,但銷量還是比較大的。”李小平說,過幾天,老公也要過來,8歲的孩子要留在武漢給老人帶。
談到未來,李小平說,打算繼續在拉薩做生意。“這里的海拔有3600多米,相信九頭鳥能在這里飛得更高。”
喻光初:拉薩打拼15年

今年62歲的喻光初,是較早來拉薩做生意的湖北人,也是沖賽康市場中年紀最長的老人。
在沖賽康批發市場二樓,有來自孝感、天門、監利、云夢、黃岡等地的經營者,不下200戶,都以批發小百貨起家。
15年前,曾在老家云夢做過建筑的他就和愛人一起來到這片高原,一直經營至今。
老喻租的鋪面不大,主要賣圍巾、發帶,都是從浙江義烏進的貨。他說,這個鋪面一個月租金才三四百元,比漢正街便宜多了。
說到當初進藏做生意的原因,老喻直言是老鄉帶過來的。“那時,他們都說拉薩的生意好做,錢好賺,沒過幾年,他們都賺飽了跑啦,留下這個破攤子。”說著,他笑了笑。
為了方便照看鋪面,老喻在附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早上9點就要過來開門,直到下午五六點才關門回家。
每年春節,老喻都會回老家休整兩三個月,“一年到頭利潤也就十來萬,賺的都是辛苦錢。”
胡仕才:賣帽子年賺10萬

在沖賽康市場的二樓,我們見到了一位來自武漢黃陂的年輕人,他叫胡仕才。
今年28歲的胡仕才,從當初幫別人做小工,到現在自己當老板,共用了13年時間。一身褐色西服,一塊鈦銀顏色的手表,如今的胡仕才身價已有百萬。
胡仕才至今記得13年前他和老鄉一同進藏的情景。從湖北出發,然后坐火車到蘭州,接著是4天4夜的長途客車,才到達拉薩。那時,青藏鐵路格拉段還沒有影子,他和其他進藏的人們一樣,默默承受高原反應和長途跋涉的艱苦。
1996年初,剛進沖賽康市場,胡仕才和其他淘金者一樣,同樣從針線、鞋帽等日用百貨開始,慢慢地一步一步走過來。
在胡仕才的印象中,來拉薩做生意比起武漢還是要容易一些,畢竟這里有當地的各項鼓勵政策,還減免了一些營業費稅,這些都是刺激他下定決心進藏經商的決心。
一個不到5平方米的小鋪位,經營品種就是各式帽子,從老人、小孩到年輕人的各季帽子,應有盡有,品種繁多。
別小看這樣一個鋪位,胡仕才說,他一年走貨量達到100萬元,利潤不低于10%,合計下來比在老家還是劃算得多。
“如果政策不變,我準備一直留在西藏做生意。”胡仕才一邊招呼客人,一邊笑著對我們說。
彭鳳嬌:獨闖沖賽康市場

聽說我們是來自湖北的記者,來自天門的彭鳳嬌主動跑上前來問候,還要求記者給她拍照留念。
彭鳳嬌看上去沒有她的實際年紀大。到拉薩七八年了,還是一口天門鄉音。“我已經48歲了,是4個孩子的媽。”
她說,大女兒和二女兒已經出嫁,還有兩個孩子要靠自己賺錢供他們讀書。遠赴拉薩經商也是無奈之舉。
剛來拉薩時,彭鳳嬌賣的是床上針織品,現在已經改賣文具,還租下了兩個鋪面,請了一個老鄉在幫忙。
彭鳳嬌做生意很活泛。雖然這里是批發市場,零售生意也來者不拒。這不,一個女孩看中一個12元的小包后,硬是還到8元的批發價買了下來。“生意么,能做一筆是一筆,錢都是一塊一塊賺來的,哪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啊。”
您可別小看這個文具攤位,一年的利潤也是一二十萬咧。
陸文明:扎根拉薩鬧市區

今年40歲的陸文明,老家在長江邊的小城監利。
和李小平他們不一樣,陸文明的店鋪并不在沖賽康小商品批發市場里,而是選擇在拉薩市區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北京東路上,門牌12號。
1998年秋天,農民出身的陸文明離開老家,只身來到拉薩,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泥工、搬運工、雜工……初到西藏第一年,陸文明幾乎做盡每一種苦差使,甚至還幫別人做過幾天保姆。
諸多的周折和不順,讓陸文明開始考慮自己的發展方向。1999年,陸文明從老家貸款三萬,滿懷信心再赴西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同年底,陸經營的鋁合金生意取得了成功,并獲利1.1萬元。
嘗到甜頭的陸文明開始擴大經營,也屢屢獲利。2002年,陸文明把目標盯住了灶具生意。從當初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月租金不到300元,到現在店面過50平米、年租金近4萬元,陸文明的灶具生意已越做越大。
如今,陸文明在北京東路已經站穩腳跟。“一年賺5萬吧,不多的。”陸最后說,做這行的多,利潤自然少了。
晨報記者高原度中秋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距拉薩百里外的山南地區。
因擁有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等多個“第一”,山南地區被公認為“西藏民族文化的搖籃”。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澤當鎮,靜靜地躺在群山中。當月亮爬上山頭時,太陽還沒有下山。
中秋夜,澤當鎮異常寧靜,街頭彩燈閃爍(如圖)。在行署食堂里,第四批湖北援藏干部齊聚山南,把酒言歡,賞月思鄉。從洪山區水務局來援藏的山南地區乃東縣任常務副縣長的劉旭說,自2004年6月進藏以來,他在這里已過了三個中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