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創業 水族大王演繹的商界傳奇 廣東日生集團董事長鄧培星當年以一千多元起家,現在他已擁有三個制造基地,日生已成為國內水族行業的龍頭企業。鄧培星認為日生是一步步穩扎穩打走到今天的,在這個新興行業,沒有前車可鑒的情況下,十多年來,靠著多看多想多做,一直做個領跑者。
從學徒到祠堂創業
鄧培星來自潮州饒平,今年已過不惑之年。因父親早逝,身為長子的他十歲就開始照顧家人,16歲進國營廠當學徒,從優秀車工做到采購員、銷售員,而開始創業是在1989年,把村里面的祠堂改成工廠就干起來了。在潮汕地區,像這樣家庭作坊式的創業數不勝數,而能夠像他這樣最終脫穎而出的卻是極少。
是什么使得日生跨出成功第一步呢?鄧培星認為創業的關鍵在于選好行業,找技術含量略高的新東西,國內還沒有的,就算是冷門的也沒關系。因他自己是養魚愛好者,有電機制造知識,饒平的漁業也比較成形,加上國內水產海鮮市場已進入萌芽時期,他決定從海鮮養殖器材做起。憑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優秀的個人素質,他推出首批海鮮增氧泵推向當時饑渴的市場,短短的時間就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迅速從艱苦的手工作坊型創業階段過渡到批量化機械化的良性成長期。
成功的第二步在1996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國水族觀賞魚這一休閑產業也漸漸迎來了發展的最好時機。鄧培星憑借著有準備的頭腦,再次抓住了這次機會,僅僅幾個月內就投資開發了幾個系列十多個品種的模具,不但迅速將產品觸角延伸到水族器材行業,并且依靠完善的國內銷售網絡和有效的產品策略,很快成為這個行業的生力軍。
移師深圳廣州再擴張
鄧培星看得更多的是已發育成熟的國際市常他決定從深圳這個更有出口氣氛的城市開始這一步,并且從一開始,鄧培星就決定建立自己的外銷隊伍。
1999年他帶著1000多萬元和一支團隊來到深圳創建兩間分廠;至2003年,公司又在深圳龍崗寶龍高新工業區建立了集團最主要的出口制造基地。從潮州到深圳,日生集團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到2004年底三個制造工廠總的生產面積超過70000平方米,年出口超過2500萬美金,年稅利有3000多萬人民幣。
日生集團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記者獲悉,他們將在廣州芳村投資三四千萬元建設其第四個生產基地,當記者問及日生將會有什么樣的遠大目標時,鄧培星說,日生集團向來都是穩扎穩打的,一步一步地走,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會刻意去追求百強之類地名稱。
贊助跳水隊看重吃苦精神
聯系采訪鄧培星時,一開始他不大想接受,因為他一直比較低調,極少接受媒體的采訪,只是由于贊助跳水隊,讓很多人都認識了他,前不久剛接受過鳳凰衛視的訪問,才開始有在媒體上露面。
鄧培星認為,日生的企業文化跟運動精神有很多相同之處,企業和運動員一樣,要愛國,拼搏,團結,奮進。日生集團是廣東跳水隊獨家贊助商,廣東日生跳水俱樂部在今年的雅典奧運會上有三名隊員獲得三枚金牌一枚銀牌,成為一時佳話,也為中國水族行業爭了光。
之前,酷愛體育運動的鄧培星就曾先后請了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雙,乒乓球世界冠軍王楠做日生的企業代言人,去年,他又簽約獨家贊助跳水隊,直到2008年奧運會之后。跳水的“男選手的泳褲就巴掌大,做不了多大的廣告”,鄧培星看重的是跳水隊員的吃苦精神,希望能幫他們一點,也希望這種精神能和日生的企業文化完美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