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創業傳奇(連載3)
一次偶然的機會,霍英東無意中看到當時香港政府的憲報,刊有不少拍賣戰時剩余物資的通告。二戰后,在沖繩島、菲律賓周圍海域等地方,殘留有很多戰時物資,如登陸艇、炮彈殼、膠管等。有關方面就把這些物資運來香港,當作垃圾拍賣。霍英東腦袋一轉,心想:“有不少物資是目前市面上需要的,一買一賣,也許能賺些錢。” 他隨即開始打聽有關情況,誰知有不少人都不知道政府拍賣物資的消息。原來港府的憲報全是英文,一般市民即使見過,也不一定明白上面的內容。霍英東中學時讀的是英文書院,自然一看就明。 從此,霍英東就時時留意憲報上的招標通告。一次,他看中40部輪船機器,這些機器略經修理,就可使用。參加投標,須付100元。當時霍英東幫母親管賬,母親只管他衣食住行,是不給薪酬的,所以他分文沒有。最后他向妹妹借了100元參加投標,出價1.8萬元港幣。幾天后,港府通知霍英東,他中了標,要他準備1.8萬元去取貨。接到中標通知,霍英東又發愁了:這1.8萬元去哪拿?他知道母親向來管錢甚嚴,不可能將這一大筆錢讓他拿去做買賣。為了能夠把握住這次機會,他到九龍去找一位好朋友。希望朋友幫他想辦法做成這樁買賣。這位朋友一聽,很感興趣,就一起去倉庫看機器。看了機器,這位朋友對霍英東說:“別到處找人借錢了,干脆4萬元,把這些機器賣給我算了。”霍英東一聽,喜不勝收,一口答應。這宗無本生意,霍英東凈賺2.2萬元。在那時,2.2萬元可是個不小的數目,于是他開始琢磨怎樣以錢生錢。 嘗到第一次甜頭,霍英東體會到,從事貿易盈利高、賺錢快,是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 本報記者張駿斕據《霍英東全傳》(冷夏著,中國戲劇出版社)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