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始于創業計劃書的成功行動
楊麗娜剛得了一個外號叫“中國移動”,因為她太忙了,銷售、財務、稅務、市場調研、產品把關,有關眼鏡買賣的所有環節她都要過問,誰讓她是公司的總經理呢。
楊麗娜是天津工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她與天津科技大學的幾個同學成立的公司,叫“上海平遠眼鏡有限公司”。除了眼鏡批發配送外,公司還在天津科技大學的新校區開了第一家零售店,經營狀況很好。
其實最早的想法只是為了參加挑戰杯創業大賽。但經過市場調研、反復論證,他們被自己的創業計劃書打動了:做眼鏡中間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創業設想。于是,今年初他們在上海成立了公司。為什么要遠到上海注冊,楊麗娜是和同學經過反復調研后決定的,因為中國大部分眼鏡公司中間商的總部都在上海。
當初為了參加比賽構思創業項目時,楊麗娜不是沒有想過高新技術類的產品,但她讀了一些關于風險投資的書后發現,一些投資商在國外一般是投向高新技術,可是他們到國內來了之后,投向高新技術能獲得回報的不多,因此許多風險投資家開始轉向傳統產業。而此時正好有一個畢業生進入了眼鏡行業,楊麗娜由此了解到了眼鏡行業的不少特點和規則:這個行業市場巨大,且正處在高速成長期。目前,中國有3億多人戴眼鏡,眼鏡年需求量在1億副以上;2003年,中國眼鏡工業產值145億元;5年后,其產值預計將突破300億元。
創業團隊在調研中還發現,就是這么一個非常普及的小產品,到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品牌(除一些太陽鏡外)。他們在同學中做了一個小調查,發現大家只知道近視眼鏡的店面品牌,卻幾乎沒有人能說出產品本身的品牌。
這個問卷結果更加堅定了他們的想法:創造自己的眼鏡品牌。
他們決定先從中間商做起。雖然眼鏡的零售競爭激烈,但在中間商階段競爭還不是非常充分。不過他們隨后發現,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還需要直接的市場反饋,于是,他們調整計劃實現“前向一體化”,既做中間商也做零售商,這是目前眼鏡行業還沒有人嘗試的銷售模式。
今年9月,第一分店在科技大學的新校區開張納客。20萬元的資金是以合資形式注入的,選址在新校區也是他們動了一番腦筋后定的。大學生是眼鏡消費的主要人群,但是各種眼鏡店已經把坐落在城市中的大學包圍,只有新校區一般都在市郊,眼鏡市場是空白。
他們聘請了一位專業配鏡師。開店一個多月后,同學們不僅認可這個店了,而且沒有一個同學因為配得不好找上門來。公司開展的配送中間業務也打開了市常目前甘肅、陜西、江蘇、安徽都已經有“平遠”的產品,連一向挑剔的零售商竟然都說:“你們的產品質量真好。”楊麗娜說這是嚴把進貨關得來的。
目前公司的5個高管人員中,有3個是在校學生,另外兩個也是今年夏天剛剛畢業的。說起創業的酸甜苦辣,楊麗娜說:經常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發生。
做一個產品要有品牌,當初設計商標時,他們幾個人設計了幾百種組合方案,然后篩選出30多種,又請周圍的同學挑或是拿著方案隨機讓同學們選,從中選出了4種視覺沖擊力最強的。但當他們把這4種方案滿懷信心地拿到一個商標注冊咨詢公司去時,沒想到最被同學看好的“2.0”商標竟然首先被淘汰,因為眼鏡商標不能有數字。
經過幾輪挑選,最后他們的商標確定為“INOUS”,字面含義是“一諾”,標識是字母“O”中一個斜著的橢圓形,像一只眼睛在看著世界。這只小眼睛已經刻在了“平遠”銷售的每一副眼鏡的鏡腿上。
楊麗娜覺得在創業中最難的是把同學的熱情變成現實,因為實際經驗太少。此外,團隊的合作也是最重要的。剛開始時,大家經常各持己見,常爭得翻天覆地。比如,在確定什么是同學更換眼鏡的原因時,有的人堅持認為是時尚的因素。可是后來經過調查,損壞率高、度數的變化快才是學生重新購買眼鏡的兩個主要原因,而時尚是次要的因素。
就這樣在一次次磨礪中,大家逐漸達成了一致———“平遠”的目標是建立中國的眼鏡品牌,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對于社會效益,他們這樣解釋:一個眼鏡消費大國沒有本土品牌,我們就是要填補這一空白。
他們有一套吸引風險投資的設想:現自有運營資金50萬元,據測算,若注入風險資金200萬元,則計劃投資回收期為10個月,第二年預計盈利512萬元,第5年預計盈利1434萬元,風險投資者在第5年撤出風險投資的前提下將獲得1450萬元的投資回報。
目前,他們已經看好南京、天津等地新建的大學城,準備開第二家零售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