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公敵”
實際上,騰訊在侵入互聯網每個細分領域時,都引起了眾多競爭對手的恐慌。甚至有人驚呼:“騰訊在與所有互聯網公司為敵!”
1月10日,互聯網協會出爐的《2007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令人瞠目結舌。這一報告顯示,新浪、網易、騰訊已分別為門戶三強。過去三大門戶格局因為騰訊的出現而被徹底打破。
據全球ALEXA網站排名顯示,騰訊在過去幾個月已完全超過新浪、網易,緊隨百度排全球第6名,在中文門戶中位列第二。新浪和網易則在前10名左右。
在2006年世界杯期間,第一次報道重大體育賽事的騰訊網,其世界杯站點用戶達到4560萬人,直逼新浪。廣告收入也直逼其他門戶網站。
盡管騰訊的門戶網站崛起,顯然摻雜了不少彈窗廣告的技術原因,但無論如何,騰訊進軍門戶的神速,已令各大門戶網站感到無助。
“我正在改變以前的看法。中國上網的年輕人居多,騰訊覆蓋這個人群,也很難說不會超過新浪。尤其在2007年奧運期間,騰訊再向上一搏的機會很大。”互聯網資深分析師呂伯望說。
而且,門戶網站只是騰訊手中的一枚棋子。在其他細分領域,騰訊的敵人們正在品嘗苦果。
去年Web2.0才剛剛興起時,騰訊的Q-Zone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博客服務商。新浪、搜狐、百度等網站重金打造博客服務,到頭來卻依然被騰訊悄無聲息地趕在了前面。
國內最大的休閑游戲網站——聯眾如今已名不符實。騰訊的休閑小游戲才做一年,其流量就遠遠超過聯眾。而在網絡游戲方面,網易正在被騰訊趕超。
據悉,騰訊目前已經初步完成了業務布局,構建了包括QQ軟件、QQ.com、QQ游戲以及拍拍網在內的四大網絡平臺,并分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網絡社區。
而分析人士認為,基于即時通訊綜合的服務平臺營收規模,遠要比單一的互聯網服務顯得強大,這也是為什么現在騰訊市值相當于新浪、搜狐、網易加盛大之和的最根本原因。而騰訊無論進入哪個領域,依然會引起對手們的恐慌。(012217)
鏈接
騰訊的發家史
騰訊控股(0700.HK)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主板正式掛牌交易。騰訊上市引領了新一波互聯網公司上市浪潮。
從找不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到靠一個小小的QQ軟件起家,到成功在港上市,騰訊一方面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也面臨競爭對手的種種挑戰。
好多網民對QQ今天如火如荼的景況完全沒有預見到,甚至包括創建人馬化騰和張志東在內也是如此。
1998年11月,馬化騰和張志東決定創建騰訊,最初業務是想一些尋呼臺做系統集成。軟件QQ(之前稱作OICQ)在產生之初,是幾個技術人員在辦公室用于即時溝通的一個小軟件,是馬化騰模仿ICQ的一個隨興之作。
誰也不會相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軟件會創造出利潤來?第一,它不是一種創新產品,它在1999年2月推出時,之前已經有世界級品牌ICQ在網民中應用,并且占領了相當的中國市場,但卻沒有中文版。在國內,也已經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即時通信軟件);第二,它采用的技術也不領先,與先前的幾家相比并沒有任何特別的優勢。
1999年初的某一天,OICQ軟件被掛在了網上免費下載。
奇跡發生了。OICQ的用戶數呈幾何級增長態勢,不到兩年時間發展了3000多萬。馬化騰后來回憶說,用戶數量增長太快,增加服務器的成本一度曾讓企業不堪重負,幾次想賣掉OICQ,但賣了好多次都沒賣掉,只能另謀生計。
到2002年,騰訊QQ的用戶群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注冊用戶群,騰訊成為中國最大的即時通信服務網絡,甚至現在很多人已經把QQ號碼作為與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等并列的重要聯系方式之一。
騰訊由此成就了騰訊最核心的競爭力——客戶端渠道的壟斷性地位。騰訊每橫向拓展一個新的盈利陣地,無需太多創新,無需太多市場推廣投入,僅是憑借客戶渠道的壟斷性優勢一點,就能獲得令競爭對手欣羨不已的豐厚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