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強:“隱形冠軍”VS“小器男人”
梁伯強是那種扔到人堆里就找不著的人,他這種長相的南方小老板幾乎滿大街都是。
他聚龍集團下的中山圣雅倫有限公司賣的東西,也屬于扔到抽屜里或許就找不著的東西———指甲鉗,并且只有指甲鉗。
他的指甲鉗有個別致的名字,叫“非常小器”,梁伯強說,他要當一個給全世界剪指甲的“小器之王”。就是這個“小器王”,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指甲鉗行業的領軍人物,在全球指甲鉗業中位居第三。
起家:從暴發戶到“小器王”
梁伯強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個“小器王”,六年前,他的“聚龍集團”是排行全國第一位的人造首飾生產集團,當時他的產品行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值最多時年逾6000萬。
雖然已成為當地人眼中數一數二的暴發戶,但是梁伯強卻感覺“累心”,他說:“因為旅游紀念品消費市場基本是誰便宜買誰的,完全沒有品牌的認同,不僅每天跟同行打打殺殺的,公司里也有很多人學了一點技術拉了幾個客人就自己跑去單干,這么做下去我覺得沒意思。”
在不斷思考改變的同時,一張報紙改變了梁伯強后半生的命運。
那是一張包過東西、還被人用鉛筆在上面畫得亂七八糟的舊報紙,上面刊登了一篇文章———《話說指甲鉗》,在文章中,當時的總理朱镕基在一個關于輕工業的會上說了一句話:“我從來沒用過一個好的指甲鉗。”一個跑輕工業的老記者回憶說,當時朱镕基總理拿著一個剪指甲時不會讓指甲亂飛的韓國指甲鉗為例,要求輕工企業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開發新產品。
梁伯強看了這則“過時”的新聞以后,非常興奮。憑自己做了十多年五金制品的經驗,他認為這其中一定有文章。國家總理日理萬機,一個小小的指甲鉗能夠引起他那么大的關注,這說明指甲鉗并不小,其中有空白點。
于是,梁伯強跑遍了當時全國僅有的五家指甲鉗生產企業,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目睹了中國指甲鉗產業一個時代的結束———五家企業全部死氣沉沉,而其中一家制訂第一部指甲鉗產品規范的老企業甚至在他的注目下被貼上了封條。
但梁伯強并沒有因此灰心,他就是認定了這個行業。于是開始了一次指甲鉗全球大搜尋。
8個月,他跑了20多個國家,光韓國就去了30多趟,每個禮拜都去。他扮成進貨商,前前后后從韓國777進口了一千多萬的產品,買回來就低價拋售掉,為的就是能有機會打入“敵人”內部,得到最先進的技術。在這次“長征”的過程中,梁伯強還出了一次車禍,一瘸一拐地,他走完了漫漫征途。
而命運給他的回報是全套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超過韓國質量的樣品報告。
這個當時36歲的廣東商人就這樣一腳深一腳淺地走上了全球爭霸之路,去建造他的指甲鉗王國。
突破:指甲鉗和名片的完美聯姻
雖然指甲鉗生意漸上軌道,但梁伯強并不甘于現狀,善于思考的他在去年又發現了一條新的生財之道:做名片指甲鉗,就是在指甲鉗上面刻著贈送人的名字、頭銜和電話號碼。
梁伯強得意于自己的創意:“人們總是會收到很多的名片,但往往都是隨手擱置一邊,很少再第二次拿起;而指甲鉗可能幾天就要用一次,于是我就可以把名片這種需要被人‘想起’且沒人嫌多的東西,和指甲鉗這種容易被“想起”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
對于第一次使用這種特殊名片的人,梁伯強幾乎都是免費奉送。他信心十足地說:“圣雅倫從來不做廣告,因為他們所有的用戶都是他們的推銷員。”最早的時候,梁伯強給廣東中山周邊所有的保險業務員、政府官員免費定做了一大批名片指甲鉗,選擇他們的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每天見人多,交游廣闊,他們遞出名片的幾率最高,也最有“被人記住”的需要,而他們交往的這些人,往往又都是經濟地位比較高的人,這些人收到名片指甲鉗后,有很大的幾率會眼前一亮,也決定給自己公司的業務員定制這種產品。“這種做法比廣告成本低很多,效果也好,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經營渠道。”梁伯強的這個想法的確令人驚嘆,“不管你有多高身份,你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我的推銷員,你得自己花錢跟我買產品,還在不知不覺之間就為我拉了生意,我不付錢給你,你還要買我的東西給我錢賺。”———這就是梁伯強的“全民推銷員”戰略。
圣雅倫的業績證明了梁伯強策略的正確性。去年8月名片指甲鉗投產之前,圣雅倫的年銷售額是8000多萬,去年開始生產名片指甲鉗4個月,就使年銷售額達到了1.5億元,從接到訂單的第一天起,每天工廠就要生產5萬個名片指甲鉗,而現在,僅這一個產品,每天圣雅倫要做20萬個。
未來:“孵化老板”玩著收錢
梁伯強現在又搞了個“老板孵化器”,他準備在三年以內孵化出500個老板,現在他已經成功“孵出”了50多個每月凈賺十萬元以上的老板。
他找來有銷售潛力的人,不收加盟費,還給人家發工資,一個月給800元錢工資,1800元差旅費和300元交通費,在公司養他們三個月,培訓結束后各奔東西,干與不干全看個人。想干的,就先去當地建立一個辦事處,一邊進行周邊超市的零售,一邊發展保險從業人員給自己當“不發薪水的業務員”,當這部分業務已經發展到基本飽和后,就轉為地上的形象店,集展示、物流、零售為一體。他現在在全國有5000多個這種專賣店,它實際上主要是一個展示平臺,更像一個分公司而并不刻意看重零售———“這比開分公司好多了,我一分錢都不用投入。”他得意地說。
現在他的“老板孵化器”已經有1000多人報名,但是一期培訓只能容納30人,一年只搞四期,梁伯強一下子成了“香餑餑”。
但是他一點也不著急擴大規模。“急不來,因為得培養,每個人都要讀懂公司理念,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著急企業就會亂,管理就會出問題。多了一個人,就跟多了一個新企業一樣麻煩。”梁伯強已經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經。
“我得保證他們每個人都掙到錢,因為他們掙不到我就掙不到。他們不活我怎么活?做生意就是舍得的關系,不舍不得,就跟養孩子一樣嘛,20歲以前統統都是舍,以后我要等你養老的嘛。”梁伯強把錢拱手讓人,讓得輕松愉快。
“舍得”讓他的公司瘋狂發展。“現在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我都有點不能控制它的發展了。”梁伯強就像一個寫書寫得走火入魔的作家,他的“作品”幾乎已經是在自行發展。
“我現在是先孵化老板再孵化愛情。”梁伯強儼然自己就是一個孵化器。
因為他現在正忙著玩兒寫故事,這個故事說有個叫圣雅倫的出身法國貴族的女子,從小就喜歡中國文化,看《紅樓夢》、《西廂記》,夢想長大以后嫁給一個中國大俠。長大以后她來到中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遇到一個綽號叫“非常小器”的男人,一見鐘情,就開始耕耘他們的新生活。
但梁伯強可不是閑得沒事打算下半生賣童話為生,這是一個有關“品牌”的征文活動。他出錢征集有關“圣雅倫”和“非常小器”悲歡離合的種種故事,然后讓迪斯尼給畫成卡通,他甚至打算以后每年把這些卡通故事集中起來裝訂成一本,然后去車站機場派發,尋找品牌認知度。梁伯強想通過這種玩法,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夢幻指甲鉗品牌。
他一直在說:“我們賣的不是指甲鉗,我們賣的是文化。”玩過卡通之后,梁伯強又打算玩“愛情”和“親情”。
“你不要認為我們是一個指甲鉗工廠。”他又拼命強調,“我們是一個禮品工廠,是一個經營文化、經營人性的工廠,指甲鉗只是一個載體而已。”
梁伯強說自己很懶,就想一邊玩兒一邊掙錢:“讓我們跑著去掙錢實在太累,現在我是讓錢追著我跑”。
[新銳點評]“隱形冠軍”是民營企業家的驕傲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藍海林說,在絕大多數國人眼中,我們最優秀的企業是聯想、海爾、TCL。而事實上,一批土生土長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正踩著中國民營經濟20多年來健康的軌跡前進,他們周圍沒有光環和喧囂,但他們高度專注于某一領域,產品創新遙遙領先于同行,甚至占據了某個市場一半以上的全國或全球份額,他們才是中國經濟的脊梁。就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來說,應該不在乎小,在乎集中程度高,做大規模,不如做市場占有率高。
哈佛商學院訪問教授赫爾曼·西蒙說:“梁先生意識到即使像指甲鉗這樣普通的日用品也有機會進行成功的營銷。和這樣的企業家在一起,我信奉一條樂觀主義的法則:點石可以成金。正是這樣一種樂觀主義成就了那些偉大的創業者和全球市場領袖們。”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像梁伯強這樣的“隱形冠軍”是民營企業家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