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盡管已經稍有積蓄,在家鄉人眼中張慶杰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萬元戶”,但他還是不敢亂花錢。“我在剛來的那個水泥瓦房住了兩年多,那地方沒有煤氣,因為不舍得用酒精爐燒水沖涼,因此兩年多都是洗冷水澡。”當然,更讓他頭疼的是,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大大小小的塑料盆擺滿一地。
“那你現在不覺得當時很苦?”記者問道。
“那時候心中只想著賺錢,不覺得有什么苦的。”張慶杰淡淡地說道。
成功法寶:產業下滑苗頭現
立即轉型不戀戰
“商人永遠都在尋找商機。”采訪中,張慶杰多次提到這句話。
事實上,從賣水果到擺服裝地攤,再到今天開辦建材超市,十多年間,張慶杰大大小小從事了十多個行業,生意越做越大。他告訴記者,“我總是在一個產業剛剛出現下滑趨勢時,馬上轉型,這樣才能夠時刻把握住市場動態,因此才能夠不斷發展。”
“我有一個生意經:本小利多利不多,本大利小利不小。這怎么理解呢?比如,我最初的服裝生意,雖然本錢小,利潤比較高,但由于投入成本少,整體的收入也就不高。現在我開辦樂安居這種上萬平方米的大商場,盡管投入大、利潤低,但整體收益卻比擺地攤賺的錢多很多。”
張慶杰是個有心人,隨時在尋找身邊的商機。1997年,在服裝生意利潤下降的時候,張慶杰逐漸轉行了。“隨著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要發現一些新的行業,這行業是在你的本錢控制范圍內,同時又能夠使資本增值的。”
1997年,看到珠寶和小家電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到深圳的游客,都喜歡到沙頭角買相機、黃金項鏈等商品,于是,張慶杰便在沙頭角做起了珠寶生意。2000年,他又以980萬元拿下了賽格廣場的幾間鋪位。“那時就是看好了華強北的物業肯定會升值,現在證明我的眼光是對的。”
當年和張慶杰一同創業的人當中,有的還在繼續做著小本生意,有的發財后投資失誤損失慘重。唯獨張慶杰,基本上進入一行,就旺一行。他的投資訣竅是什么?
“做生意,很重要一點就是不熟不做,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在做商業,比如賣手機、電腦等,這些零售業務都是大同小異,只是經營的商品不同。還有一個原則,無論哪種投資都要控制風險,投入資金不要超過自己承受的范圍。”張慶杰告訴記者,每次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他都要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否則決不涉足。
2000年,他在南山找到一塊約兩萬平米的地塊,本想做百貨超市,但那時南山大批樓盤都還沒建起來,顯得很荒涼沒人氣,不適合做超市,其他行業又不太熟悉。“最后,我們調查了一下,發現南山還沒有一個大型建材市場,周圍又有大量樓盤在建,覺得建材市場應該很有潛力,于是干脆決定自己做建材超市。”
蹊徑獨辟:喜看拍賣公告房產收益不少
在18年的創業歷程中,張慶杰頗為得意的一點是,自己很少做虧本生意。最失敗也是唯一一次損失慘重的生意,就是在股票市場——當年他投資1000萬元進入股票市場,如今只剩下不到7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