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寶典二:借大城市之力做大企業
熟悉胡成國的人都知道他三進上海的故事。1993年他投資100萬元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正是因為當時的投資環境還不完善,公司不久就倒閉了;1996年,不甘心的胡成國又投資240萬元兼并了市郊縣的一家開關廠,但由于控股雙方都缺乏經驗,合作最終流產。兩次吃了“閉門羹”的胡成國卻依舊矢志不渝,1998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24條政策,吸引國內大企業集團來滬投資,上海青浦組團前往溫州招商,胡成國再次被打動了。
當年11月,胡成國在那里建成了中國德力西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上海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總投資超過3億元,占地135畝,目前產值已經過億。不久前,他又征地200畝,進行二期工程擴建,3年內將再投資3億元建成集團產品研發中心。
“以前德力西與國外公司談項目,地圖上指點半天也找不到溫州,他們還一個勁兒問我溫州是與大連還是深圳毗鄰,現在到了上海,一切都好了。更何況上海是一個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競爭法規相當健全的國際大都市,德力西如果在這里站住角,要輻射全國、走進國際市場就不難了。”
創業寶典三:起家不怕本小
走到今天,胡成國用“天時、地利、人和”來總結自己的成功。的確,1962年出生,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1984年借款辦廠,恰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非公有制經濟壁壘松動;1993年始進上海,乘上了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東風;1999年在上海打開局面,又借上了“十五大”為私營經濟提供的發展機遇。胡成國的個人經歷與時代發展無意中有了某種程度上的契合,他的個人命運也不可避免地與中國民營企業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
“如果現在的年輕人同樣用5萬元起家,你認為他們會成功嗎?”記者向胡成國問出了許多上海創業者都心懷的疑問。
“一樣會。我們創業的時候趕上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變革,這種變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市場機會。而現在的創業者則更加幸運了,中國已經入世,市場經濟體制也更為成熟,各項法律法規更為完善。這次十六大又提出了鼓勵民營企業的繼續發展,應該說,他們面臨著更大的市場機遇。”
“現在上海賺錢的機會也很多,5萬元足夠盤一家店鋪了。不要在乎自己的店鋪或者企業是小是大,任何企業都是一點點成長起來的,關鍵是要有信心。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最好,如果沒有,就去找合作者,從合作者那里達到資源的最佳組合,現在不是很流行股份制嗎?少則5年,多則10年,出來的一樣是條好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