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哄堂大笑
由于通訊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么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后,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么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于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么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咨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游,什么能掙錢就干什么!”
由于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