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男子泡圖書館找商機:借6萬5年變千萬富翁
cye.com.cn
時間:2007-3-15 7:36:17 來源:第一理財網
作者: 我來說兩句 |
|
 |
|
他來深圳第十年的時候,頃刻間變得一貧如洗;生活貧困潦倒時,身上只有5毛錢,但他在高消費的深圳過滿了一個月。他不是沒有想到過“一了百了”。是什么讓他能夠東山再起? 他當過深圳一家醫用電子儀器廠的廠長。為了一個高科技項目,他帶著國防科技大學的教授、博士們,蹲在馬路邊上吃年夜飯——盒飯。他還因此贏得了教授、博士的尊重。在工廠漸入佳境的時候,他為什么選擇了辭職? 他曾經百無聊賴,在圖書館靜坐了一個月來調整心情,以求“重整舊山河”:翻資料、找項目、搞論證、琢磨市場。 他的啟動資金是借來的,共6萬元。再一次的艱難起家是從1999年開始的,但是到了2004年,產值就達到1350萬元;國內85%的中大型高檔醫療儀器設備塑料外殼是由他制造的;他還把產品打到美國、法國。他靠的又是什么? 這是譚博夫在深圳制造的傳奇。這位深圳市鵬仕元儀器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深圳是個能創造奇跡的地方。在這里,我努力了、我做到了。” “在一本雜志上,我看到醫療器械機殼的制造,比如說b超、核磁共振、腫瘤治療機等精密儀器設備的外殼制造,在國內還是空白。沒人做,而市場又有需要。我決定,就是它了!” 1、悲傷童年 孩童遭批斗深悟讀書好 譚博夫的外公在解放前是家鄉一所學校的校長,外婆是個教員,還是個地下黨員。外婆的哥哥曾在法國留學,和周恩來是同學。解放前,在武漢過渡的時候,船出了問題。他為了搶救落水的人,自己被江水沖走了。 這段輝煌的家族歷史,沒有給晚輩的譚博夫帶來幸福。在十年浩劫期間反而成了“罪過”:外公、外婆被批斗。因為外婆的哥哥已經去世了,沒有人能講清“歷史問題”,譚博夫跟著遭殃。 有一次,小小的譚博夫陪著外婆挨批斗。當過教員的外婆看到有條標語寫錯了,就對批斗者說:“嚴厲批斗的厲,不是鼓勵的勵。”結果是遭到更嚴厲的批斗。譚博夫告訴記者:“我當時就想到,沒有文化是不行的。于是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 從那時到現在,已經當上總經理的譚博夫還有著這樣一個習慣:看書。書的內容主要涉及企業管理、領導藝術等等。譚博夫對記者說:“人啊,有兩個滿足感:看完一本書和有100萬元身價。翻開一本書,剛看幾頁,可能覺得沒有意思,但是堅持把一本書看完了,還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這就是一種滿足感吧。另外,掙錢是沒有窮盡的,達到100萬的時候,心理上應該是個坎兒。” 出生是沒法選擇的。但是有一件事,一直讓譚博夫引以為自豪:“我是彭老總的小老鄉。彭德懷老總就出生在湘潭烏石鄉。” 譚博夫說:“彭老總馳騁疆場的豪邁、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一生坦坦蕩蕩的胸懷,都是我非常景仰的。我從彭老總那里學到并融入我性格當中的,有自信、堅強、和善等。都說商場如戰場,我能夠從刀光劍影般的商場上趟出一條血路,也與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2、人生低谷 窮困潦倒身上僅剩5毛錢 譚博夫調入深圳是在1986年。此前,他1977年高中畢業后就參加了工作,是在一座煤礦上。 1995年至1999年,譚博夫被任命為深圳一家醫用電子儀器廠的廠長。他說:“我真的想把企業搞好。我還一直認為,要搞就搞高科技。” 高科技并不是誰都能搞的。對高科技沒有什么研究的譚博夫首先想到的是專家。他邀請國防科技大學的教授、博士到深圳;為了一個項目,他們一起沒日沒夜地干活。有一年春節,他們就在馬路邊吃的年夜飯,每人一個盒飯。“教授、博士看到我跑上跑下地忙活,也很感動。我的目的是多學一些知識——他們都是專家,對我來說是多好的學習機會啊!” 沒日沒夜地在工廠里面忙碌,對家庭的照顧幾乎等于零。譚博夫直率地承認:“我對家庭是有太多的虧欠。1996年8月,我離婚了。” 在來深圳十周年的時候,譚博夫凈身出戶、一貧如洗。“家里只有一張單人鐵床、一個爛凳子、一個電視機。最潦倒的時候身上只有5毛錢,但是我用了一個月!怎么辦?吃朋友的、喝朋友的。”這種潦倒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家庭的破裂、人生的打擊、生活的潦倒,譚博夫多次涌起“死的念頭”——到底應該怎么辦? 離婚之后的譚博夫想念孩子,經常下意識地走到幼兒園外面,隔著鐵欄桿遠遠地凝視:“我想孩子啊!”譚博夫到現在還記得:“1997年8月31日的晚上,我爛醉如泥、不省人事。這個日子,永遠不會忘記——因為就在那天凌晨4時,英國王妃戴安娜死了。” 1998年春節來臨了,譚博夫獨自一個人回到湖南老家。“就在父母的樓下,我呆呆地坐了兩個小時,抽了整整一包煙。我老爸是當兵的,家教很嚴。他會問我為什么一個人回家,我怎么回答?我沒臉見爹娘啊!”小時候被拉到臺上挨批斗,小小年紀的譚博夫沒有哭;生活窮困到極點的時候,譚博夫沒有哭;但是,說到這里,已經44歲的譚博夫觸到了傷心事。記者注意到,他猛吸一口煙,眼眶里淚光閃閃,言語哽咽了足足一分半鐘。 廠子好了、身體垮了、家庭破了;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譚博夫:“我很傷心。1999年,在工廠逐漸好起來的時候,我辭職了。” 3、第一桶金 在無人開墾的空地上拓荒 譚博夫:“沒有。當時,我一沒有錢、二沒有項目,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我當時經常自問的倒是,我該怎么辦?” 辭職后的譚博夫生活潦倒,但精神并不頹廢。經過幾個月的反思,他開始調整心態,決定“重整舊山河”。譚博夫回憶說:“那個時候,我天天泡在圖書館里,前后有一個月。看雜志、查圖書、尋項目、覓方法;我還對那些很有希望的項目進行反復的論證——我能搞成嗎?想成功的話,難度在哪里?反反復復地看、反反復復地想。在一本雜志上,我看到醫療器械機殼的制造,比如說b超、核磁共振、腫瘤治療機等精密儀器設備的外殼制造,在國內還是空白。沒人做,而市場又有需要。我決定,就是它了!” 1999年底,譚博夫開始東山再起。 制造醫療器械機殼沒有資金,他借了6萬元。也沒有成立自己的公司,就找了6個熟人。先聯系好買家、談好價錢,譚博夫就到廣州輕工學院找專家,做實驗。制造一個送走一個,2000年下來,已有了20萬元的賺頭。 譚博夫:“這是我東山再起的第一桶金。其實2000年上半年,我的隊伍已經從6個人擴展到32個人,2000年底達到50人,銷售額突破120萬元。現在原材料漲價了,錢沒有那時好掙了。后來我成立了個公司,也有個朋友投進了部分資金,現在是股份制了。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從公司里面拿過一分錢的分紅——都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了。生意一直這么做下來。2004年的銷售額是1350萬元,2005年我想應該能過2000萬元。” 鵬仕元公司的伍堅工程師是這樣評價譚博夫的:“他為人很直率,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還有專業眼光,看準了方向就一直走下去。我們現在做的醫療器械機殼,是別人沒有注意的領域。他在短時間內能聚集160多人,還在珠海設有分廠。不簡單!”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