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五福很清醒,他給自己十年時間。那一年是1977年。“我那時27歲,覺得37歲能夠擁有自己的公司也蠻不錯。”
他不急不躁,穩扎穩打,從容周密地為創業作準備打基礎。先在Harris Corporation找了份新工作,重寫了一遍OS(operating systems)程序,再進入王安電腦公司,專攻資料庫(data base)和通訊網絡。白天上班,晚上還在大學選修企業管理課程。就這樣,陳五福壘好了創業的第一個基石:對電腦的“腦子”和“心臟”了然于胸,對技術的發展脈絡和方向日益清晰,也大略具備了當一個公司總裁的基本知識,比如“如何成為好的領袖”以及“如何統籌公司的資金”等等。
1981年,陳五福進入剛開張的小公司Bytex,成為這家公司的第四名員工。在這里,陳五福的目的是將開辦一家高科技創業公司的過程從頭到尾“預習”一遍。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從技術研發到公司管理,從組建團隊到融資上市,陳五福一一親歷。
1986年,雄心萬丈的陳五福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在波士頓郊外的Lowell市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CEC(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rporation)。
9個月的苦苦尋資
陳五福在波士頓開了第一家叫做CEC的通訊技術公司。那時他剛剛有了小孩,買了房子,沒有了收入,頃刻間就感覺壓力增大了很多,因為之前工作留下的積蓄僅夠一年的家用。
但天性樂觀的陳五福開始還是躊躇滿志,興致勃勃地跟4、5位創業伙伴一起討論創業構想。前面三個月時間里,一邊寫投資計劃書,一邊去跟各路投資人談,但沒找到投資,反而得到了很多批評,只好不斷改來改去,三個月后有了完整的投資計劃書。之后還算幸運,到第四個月時,公司碰到了一個對項目很感興趣的投資人,計劃投資250萬美金,占一半股權。本來應該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可是大家偏偏感覺“太便宜了”,于是便拒絕了這筆投資。
這一拒絕可好,接下去跟幾十位投資家一一懇談,投資家要么沒有興趣,要么感覺產品的技術復雜度太高,擔心做不出來,即使有的沒有當即回絕,興趣也不高,一直拖著,看你有什么新進展。但沒有資金進來根本沒辦法啟動產品,僅僅機器設備也要幾萬美金。在那個年代,投資基金的數目本來也很有限。
于是,公司僅有的5個人抽出兩人被派去幫人打工,賺錢維持公司的日常開支,剩下3人去找資金。一轉眼7、8個月過去了,眼看快要到年底了。于是大家就更慌了,壓力也越來越大。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陳五福只有強力忍受著內心的煎熬。
圣誕節來臨了,到處是濃郁的節日氣氛,人們都歡天喜地,陳的心情卻跌入了谷底。他開始抱怨自己,為什么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跑出來忍受這種艱辛,想要放棄的念頭也開始在頭腦中頻頻閃現。但是作為團隊帶頭人,陳一直忍著沒有說出來。
還好沒有放棄。當熬過9個月時,終于有資金上門了,然而條件卻比之前所放棄的投資差了很多,只有100萬美金,同樣占一半股權。“這就好像在海邊揀石子,最后揀了小的丟了大的,”陳五福得到了第一個創業的教訓:對自己估價太高,而不了解市場價值,就可能錯失機會,從而付出更高昂的機會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