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說這些話的人應該講是地頭蛇,對一個外來的小姑娘說這些話,您當時不覺得怕嗎?走路有沒有想看看身后有沒有人跟著?
張 茵:當然會有這種感覺了,但是我曾經也講過,我今天要坐車,明天我要坐地下鐵上下班。
李小萌:改變出行路線。
張 茵:改變出入路線。
李小萌:那還是挺危險的。
張 茵:但是也沒有什么,自己要防范一下,既然有這個話,你不能像傻子一樣,還像以前一樣,那你肯定要防范一下,當然講我覺得還是很快大家和解了。
李小萌:您的態度就是防范就好了,但是不去多想。
張 茵:對。除了防范還有什么多想呢?
李小萌:怕,躲起來,改變自己的做法。
張 茵:我收的質量是好的,但是價格給的高。
李小萌:其實在香港機會是很多的,當有了財富積累之后,有很多機會去發展其它的領域,比如說地產、金融,但是您這些年沒有做過其它的,為什么呢?
張 茵:我覺得一個人要熟一行做一行,不可能你都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是非常專注的,當然這個專注來講,你要對自己的定位,你定位這個專注有沒有前景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要靠自己一個決策,這非常重要,你覺得拼命在專注一樣東西,你可能把時間花費了,專注這些東西是不成功的,所以我當時非常專注,因為我看到造紙行業未來這種發展的前景,我覺得我專注來講,將來一定是有回報的,將來一定是有前途的,所以我是專注的,從這個行業里看到很多的前途,為什么在金融業,當時在80年代初金融業是非常發達的,但是我覺得金融業各方面都有自己專業的人才,我覺得我不是搞這個行業的,我去做一把,我覺得不會成功的,我個性也是比較專一的一個人。
李小萌:這種專注是成功的要素。
張 茵:對。在專注的前提下,必須要把自己的行業看好,你沒看好的話,你專注了半天,浪費了時光,那也是很可惜的。
李小萌:怎么又有這種能夠看到遠景的眼光呢?
張 茵:這就靠你自己的智慧了,這我就很難說,比如你去做這個麥當勞,你覺得這個麥當勞,我做得像麥當勞一樣,我比麥當勞更好,在這個城市延伸到很多城市,你覺得很有前景,你可以去做,主要還是靠你的一個敏銳,一個智慧,去觀察這個市場。
李小萌:前面我們說了兩個猜測,一個是說猜是不是有背景,您講沒有,完全憑自己,一個猜應該做那些容易賺錢的行業,但其實是做實業的,接下來就有人猜說,一個擁有這么多資產,整個事業心這么重的女性,對家庭照顧是不是不行,或者說要么單身,要么把家里弄的一團糟,這又是什么實際情況呢?
張 茵:家庭來講,當然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要比正常人付出得更多一些,你對家庭,每個人都希望完美,事業完美、家庭完美,我做個女人來講,特別女人要是從事業上能夠成功,家庭上又能完美,的確要比正常人要付出很多,
李小萌:當一個人事業特別突出的時候是不是就沒有精力去追求朝朝暮暮,溫馨的小日子了,也就不需要了?
張 茵:需要當然需要,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點溫馨的東西,在這方面,可能小的溫馨的東西在我身上體現得太小了,因為你沒有時間去考慮這么多了,你可能本來,人嘛,除了事業都喜歡溫馨的東西,開心的東西,這方面就比較少了,因為你時間已經不夠用了。
李小萌:這是你人生的缺憾嗎?
張 茵:也不會吧,可能有的人有了事業他就少了,我覺得不會是十全十美的。
李小萌:我知道好像您最疼的是您的小兒子,因為在懷他的時候你覺得對不起他。
張 茵:我兩個兒子都疼,被我大兒子聽了覺得媽媽不公平,我覺得小兒子比較小,因為我的大兒子當時我在創業,沒有創業的時候生他的,那時候有時間去照顧他,到小兒子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剛到美國第三年就生這個小兒子。
李小萌:當時本來沒打算要的是不是?
張 茵:是沒有打算要的,當時人要追求事業,老天給了一個兒子,實在講那時候真的沒有打算再要。
李小萌:所以對當時肚子里這個孩子完全沒有照顧到?
張 茵:可以這么說,懷孕他的時候我是不知道的,出差以后才知道的,回去時候就五個月了,八個月就生了,這五個月當中都在出差,等到去的時候八個月就生出來了,所以的確對這個小兒子來講,他沒有耽誤我的生意。
李小萌:是一個早產的孩子吧,生下來的樣子是什么樣,還記得嗎?
張 茵:記得,很瘦小的一個小孩。
李小萌:所以因為在這個時候虧過他,會加倍地補償他嗎?
張 茵:這個時間對我來講已經不夠用了,可能一些父母在小的時候給了他很多,到了一定年齡他給不到了,可能在小時候我給的是不夠的,我經常會跟我兒子說,我說媽媽是不能像其他媽媽一樣去照顧你的,但是媽媽會給你未來,
李小萌:但是小孩小的時候能理解嗎?他可能就需要媽媽陪在身邊,跟他玩,幫他學習?
張 茵:當然,這個方面我很多時候要靠阿姨了,我經常跟阿姨講,我說你是第二個母親。
李小萌:戴個高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