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缸很容易破,不能用來作為抵。不過,你們受過高等教育,還能放下架子來做這些事,不簡單!沖著你們這幾個人,沖著你們的精神,這個險我愿意冒。”就這樣,當代公司獲得了第一筆貸款,總額為3.5萬元。
有了錢,他們又買了許多尿桶和大缸,還請了數十個民工,擴大生產規模。“那個時候,武漢三鎮里的廁所里都可以看到我們的大尿桶”。
分手一年,“還是合在一起好!”
1991年底東湖開發區成立,政府開始扶持高科技企業。
當時,葛洲壩集團為了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想利用武大生科院的技術,生產赤霉素(一種植物生長激素)。此時,武大正與國內數家公司合作開發這個項目,無力再派技術人員開發新“攤子”。
周漢生來到武大生科院,“由我們來負責這項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指導”。武大考察后同意了。
周漢生深入實驗室,向專家請教生產赤霉素的關鍵技術,直到全部掌握。然后以當代生化技術研究所的名義與葛洲壩集團進行技術轉讓與合作,組織生產。
這個項目獲得國家“火炬計劃”100萬元貸款。
接著,他們又開發一個“原子灰”項目(生產油漆底層的膩子),再次得到國家“火炬計劃”500萬元的項目貸款。
1993年初,當代有了三個“攤子”:尿激酶、赤霉素、原子灰,資產已達數百萬,開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眼看公司有了規模,幾個創業者都想按自己的想法試一下。“那一年,我們每個人都分頭主持一個項目。”一年后,各個公司的經營都開始萎縮。大伙意識到,“還是合在一起好!”
他們是“杰士邦”的“主人”
在尿激酶生產中,公司從進口試劑中得到啟發。“醫院檢測科需要一種檢測致嬰兒殘疾的診斷試劑,這個市場很大。”艾路明與國家計生委協商合作,成立了一個公司;又用一年時間兼并了揚子江制藥廠,取得了針劑生產的批號,診斷試劑和尿激酶臨床針劑投入生產。“這就是上市公司人福科技的前身。”
1995年,當代公司開始參與國有企業的購并和重組,資產迅速擴張。到1996年,資產已達5000萬。同年6月,人福科技上市,成為東湖開發區第一家上市公司,資本擴充至一億元。
購并握有醫藥生產資源的企業,是快速增長的捷徑。2000年,當代集團兼并了宜昌醫藥集團。
“安全套也是個誘人的大蛋糕,僅國家采購一年就是4個億。”當代集團悄悄在英國注冊了“杰士邦”牌安全套,到馬來西亞組織生產,回國內銷售。“杰士邦”很快站穩了腳根,并出資購下天津一家乳膠廠,擴大生產。
現在,當代集團在醫藥、貿易、房地產等方面斬獲頗豐,“去年銷售額8個億,其中醫藥就占6個億,總共納稅1個億”。當代集團所屬的人福科技更在全國醫藥企業中排進了前50名。
16年的風風雨雨,當代集團不斷發展,其核心創業者卻一直沒變,仍然團結地走在創業之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