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媒體報道UT斯達康“小靈通之父”吳鷹辭職。而另外讓人振奮的是“征途”媒體報道的是:史玉柱的“征途”網游業務“錢途無限”如果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史玉柱可能成為中國首富!
“小靈通之父”吳鷹馬上從媒體的寵兒變成媒體的“垃圾”。很多人批評他只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也有人批評說“藍海戰略怎么不頂用了?”猶如當年史玉柱在巨人大廈傾覆之后一樣的遭遇。盡管很多人有正面的評價,但是很多評價讓人看到了其無知和無情:
一、客戶偏好的滿足者。有人批評吳鷹的小靈通是日本落后技術在中國“老樹發新芽”。其實不然。小靈通作為一種技術,它滿足了客戶的偏好:固定電話收費便宜但是不方便移動,移動電話收費太貴而且哈還雙向收費。也就是說,它滿足了客戶既要固定電話的話費又要移動電話的方便的客戶偏好。史玉柱也一樣,從電腦到腦白金到征途,不斷滿足了客戶的偏好。
二、藍海戰略的開創者。很多人以吳鷹的小靈通為例,證明藍海戰略“不靈”。“吳鷹的小靈通是典型的藍海戰略,卻遭致了可恥失敗”。有人據此否定藍海藍海戰略。我不知道是錢涅金沒寫清楚還是批評者讀不懂?藍海戰略只是一種戰略邏輯,誰保證開創藍海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藍海也會變紅海,還可能變死海。當小靈通市場已經飽和,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客戶需求,自然將會失去市場,盡管吳鷹多次戰略轉型,但是沒有像史玉柱一樣見好就收。這就是廖曉提倡的:當一個企業戰略做大“第一”后,記得趕快戰略轉型。當然轉型的路徑包括很多路徑,包括行業之內,行業之間和行業外都可以創新,吳鷹之錯在于始終割舍不下自己的“戰略資產”小靈通業務而一味想著行業內部創新。難怪佛曰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吳鷹“走”了,史玉柱“王者歸來”。也許這就是企業家的商業宿命吧。但愿吳鷹像史玉柱一樣“雄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