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創業,一次次破產
到巴黎兩年后,他跟另外一個制衣技術嫻熟的同鄉一起看中了一處店鋪,終于打算要合伙開一家服裝店,各出一半資金。
溫州人當中有個非常流行的“標會”制度,就是大家出錢幫助一個想做生意的人,省去他積攢原始資金的時間,然后這個人再以每月固定的額度還給其中一人,直至還掉全部負債。這種方式在貸款困難的民營小企業中非常有效,同鄉之間也互相信任。
蔡良勇絞盡腦汁,把所有認識的人都找到了,標了一個會。但他籌到的錢距離投資的需要還差5萬法郎,無奈之下,他把自己租來的一房一廳以每月300法郎的價格租給了別人,條件是對方要出押金5萬塊。
他出的租價實在非常低,但收押金的主意卻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新的店鋪日后也可作為臨時住所。出租合同終于在他的租店鋪合同簽約的前一天落實了,不過按規定,新房客要在搬進去之后才最終付錢。
為了能順利簽到第二天的店鋪,他決定提前一天搬出去,讓房客入住。那是一個難熬的無家可歸的夜晚,他揣著押金,提著行李,在巴黎燈火閃耀的大街上整整走了一晚。
店鋪落實了,但買設備的錢還不夠,他就跟廠家爭取到了分期付款。然而,由于沒有開店經驗,他們還是吃了虧。當時店里請來的工人都是“黑工”(沒有申報工作合同的雇傭工),由于工人不報稅,完全以現金的形式支付工資,而收入的貨款基本上是法國人明碼標價的支票。一年下來,公司賬面上的利潤非常高,需要上繳高額的稅款。扣除成本費用,基本上沒賺到什么錢。
那位合伙的同鄉認為這樁生意的利潤還不如自己以前的收入,決定放棄跟蔡良勇的合作。但蔡此前標會的負債還未還清,如果退出就喪失了還債的機會。于是他咬牙退還了對方的資金,一個人把這間店撐了下來。但這種掙扎是沒有意義的,他的經營如雪上加霜,沒多久就把店鋪關門賣掉了。還了剩下的債,就已身無分文。
“我從那天起非常理解地鐵里的乞丐。”蔡良勇后來說。他那時坐在地鐵的過道里,抱著膝蓋,呆呆地看著那些悠然自得、彈唱討錢的乞丐。
但他還是很快振作起來,重新租到了一個工廠,仍然加工衣服。這時,他發現自己陷入了管理困境中。他給的工資低,工人做工就很慢,效率上不去。后來,他提高了工資,速度馬上快了起來。但工人們的心眼兒也隨著經驗在積累,有時他計件算好了工人的工作量,但趁他出去接電話的幾分鐘,有的工人又偷偷拿回來幾件,算在新一輪的工作里。
生意慢慢發展起來,他手頭開始有了十幾萬法郎的資金,想發展更大的工廠做自己的產品。他在華人集中的巴黎3區晃了幾圈,就決定生產男士游泳褲。因為他看到泳褲店的生意很好,特別是縫剪非常簡單,不用請設計師,只要選好花布就行了。
但就在他雄心勃勃地展開自己制造成衣的計劃之時,卻發現他新租的大工廠原來是一家猶太人的工廠,猶太人就是因為雇用黑工加逃稅被警察局查封的,這里自然成了重點監督對象。他的工廠沒多久就被查抄,工人全部被趕走。他的工廠再次走到了資金周轉不靈的末路。
這次將鑰匙交給別人,除了身無分文,還背上了不少的債務。但對他來說,這反正不是第一次破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