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了,快了,爭取"十一"又和大家"巖壁"上見!”最近,林廷龍每天都要接到幾個“驢友”的質詢:攀巖運動何時回到綿陽?自綿陽人民公園改造開始以來,園內包括攀巖在內的一些活動項目暫時撤出,這讓已經愛上攀巖的綿陽人急不可耐。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全省都會有攀巖,這是我正在拓展的計劃。”目前,省內只有成都和綿陽有攀巖項目,面對廣闊的市場,已摸索出一套經營模式的林廷龍成竹在胸。
普通人林廷龍的經歷講述著一個小投資創造大財富的故事。
玩耍中他找到創業契機
2005年初的一天,在綿陽從事酒類銷售的林廷龍在成都一個體育公園第一次“邂逅”攀巖。他與幾個朋友摩拳擦掌,輪番上陣,終于征服了這堵攀巖墻。興奮之余,投資攀巖的念頭突然閃過腦海。
一段時間以來,林廷龍一直在尋找新的創業契機,一個個點子被提出來,又逐一被他否定,直到攀巖進入他的視線。雖然成都的這個攀巖場生意并不太好,但林廷龍有自己的投資經:“這是一種很新奇、很智慧的運動。”同時,攀巖還可以滿足人們追求的“新鮮感”,投資也不大,而綿陽在攀巖運動上的空白更讓他看到巨大的利潤空間。
瞅準了就上。林廷龍多方聯系巖板生產廠家,并將項目位置選在綿陽人流量多、老少皆宜的人民公園。
2005年3月初,攀巖墻第一次出現在綿陽。
勤動腦小投資創造大財富
盡管攀巖運動新奇刺激,價格也低廉,最初登陸綿陽卻反響平平。林廷龍不禁想起成都那個冷清的攀巖場:癥結在哪里?
“開始很難,只要堅持就會成功!”為吸引各個年齡層次的市民,林廷龍把攀巖道設計成由易到難的“勇者道”、“挑戰道”和“英雄道”;還專門到各個學校和單位去聯系業務,組織班與班、校與校、單位與單位之間的攀巖對抗賽、友誼賽;節假日針對性優惠;實行會員制等……各種營銷點子用上了,從6歲到70多歲的綿陽人都當起“壁虎”,“峭壁上的芭蕾”成了人民公園一道風景。林廷龍掘到一桶金。
在不斷的探索中,林廷龍慢慢積累起一套經營模式:攀巖用的繩索每根價格上千,最初沿用在巖壁頂上安“鉤”的辦法,一根繩只能用一個多月;林廷龍自己鉆研,把頂上的鉤換成了滑輪類設備,減少繩索損耗,還增加了安全性。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中招收周末安全員,節約經營成本。現在,林廷龍還可以承建專業攀巖墻。
“希望有更多的人搞攀巖行業。”說到競爭,林廷龍并不擔憂。在他看來,攀巖這個朝陽行業具有潛在的大市場,但目前的市場開發力度還不夠,只有更多的經營者參與進來,蛋糕才會越做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