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式轉身:中國企業家用資本超越權謀
cye.com.cn
時間:2007-8-27 11:32:57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吳威 我來說兩句 |
|
 |
|
悄然間,柳傳志變了。
從那個在電視節目中爭論把“金子當銀子賣”的實業家,變成了在論壇宣講“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因人設事的中國式戰術大師柳傳志,變成了用金融手段化解管理難題的戰略資本大師。
業內人士分析到,若論私人情感,郭為與柳傳志似乎更為親近。如何妥善地擺布元慶、郭為,一直是柳傳志的心頭之重。首先不能厚此薄彼,其次要講求平滑、平穩與均衡。此番神州數碼股權讓渡,亦可視為柳傳志對郭為的情感傾注與利益施予。
8月9日,神州數碼(0861.HK)公告,母公司聯想控股和GA計劃向SAIF、弘毅投資、IDGVC以及神州數碼總裁郭為全資擁有的KIL出售部分股權。股權轉讓完成后,聯想控股將由原來持股47.43%減至17.83%,此番下來,郭為成為了神州數碼的大股東。
“柳葉刀”割斷歷史糾葛
現供職于某私募股權基金的王先生,曾在國內另一家IT企業方正集團擔當管理工作。他感慨道:“神州數碼終于單飛了。”
王先生認為,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將一個公司拆分為業務有所交叉的兩個公司,本身就是荒謬的。“聯想控股用6年時間修正了這個妥協。”
2000年,聯想做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略決斷,神州數碼與聯想集團分拆,實現單獨上市。當時,楊元慶領導的聯想集團得到了最重要的PC業務,而郭為領導的神州數碼從此與“聯想”品牌徹底揮別,獲得了分銷、系統集成和IT服務業務。
按照當時分家協議,楊郭二人曾有“不互相競爭”的承諾,甚至訂立了 “神州數碼三年內不得介入PC領域”的君子協定。
但同為各自領域的龍頭企業,在刺刀見紅的IT硬件領域,神州數碼和聯想集團要做到毫厘不犯幾乎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聯想通過控股漢普、牽手智軟,一度進入IT服務業,神州數碼則打出自有品牌的顯示器和網絡電腦。之后,神州數碼甚至與國產品牌長城集團在PC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雖然同是聯想控股旗下的企業,但聯想控股在協調二者競爭關系時,難免顧此失彼。顯而易見,日后收購IBM PC的聯想集團,順理成章地獲得了更多的眷顧。可以想見,神州數碼的管理層難以放手一搏。
由于神州數碼本是老聯想除電腦業務外的多塊業務組合而成,公司主業不清,先天不良。如此一來,郭為的神州數碼與楊元慶的聯想集團不可同日而語。
主導三家收購基金的賽富基金的閻焱也認為,神州數碼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市值仍舊偏低,而未來中國IT服務市場仍具有廣闊前景,如果此時進入神州數碼,并進行相應的運作,公司價值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因人設事的中國式智慧
環境在變,所以現在看來不妥的業務配置,在多年前卻有著充分的合理性。
現任神州數碼董事會主席,老聯想的“二當家”李勤曾在2002年的中科院第二次產業化會議中說道:“(通過分拆),聯想解決了一個就世界范圍內,從國家到企業都非常難解決的問題——繼承問題。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聯想發展以來的最大的,而且是沒有天花板的舞臺。”
“我們那會兒拆分,是我們這代人要選一代接班人,它等于是用接班人這種性質給拆分出來。”李勤說。
1988年,郭為加入聯想,從此12年間11易其職,多次受命于危難之時,為聯想PC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度被視為是柳傳志的“衣缽傳人”。郭為也以“聯想人”自居。
據說柳傳志也面臨過抉擇:楊元慶擅于在漫長的歲月中只做一件事,善始善終;而郭為擅于在一年中做很多事,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出現在關鍵的地方,不是善始,就是善終。
李勤說:“過去報紙評論我跟柳總說,一山不能養二虎,其實我們受了黨的多年教育,服從組織分配,合作默契了這么多年。但是你不能要求郭為、楊元慶他們也這么做,所以我們把他們分開了,大家都前進,你弄到一起沒準窩里斗。”
“楊元慶為主,郭為積極配合元慶,元慶好好待郭為。”柳傳志如此設計,但最終失敗。
聯想決定拆分。由于聯想一個隊伍做自有品牌PC,另一個隊伍是做分銷代理,業務上的相對獨立性是拆分的充分條件。更重要的是,楊元慶與郭為都很優秀,同在聯想集團內部難免“打架”,這種傷元氣的內耗最為柳、李所忌諱。
在拆分后,聯想搞了個接班人的儀式,一人弄一把大旗,柳傳志把大旗授給他們,“有一種很強的繼承感。”
因人設事,柳傳志曾因拆分的舉措屢受詬病。但是,旁觀者都能看到的神州數碼和聯想集團的業務重疊難道柳傳志看不到嗎?非也。
有人就此將柳傳志與 TCL的李東生比較,認為當年柳傳志為了手下的楊元慶和郭為兩人費盡心機,雖然柳傳志多次在公開場合解釋分拆的必要性,但是業界的普遍看法是柳傳志不得不為兩個人做出安排。因為這兩員愛將,哪個也不能傷害。柳傳志作為中國第一批企業家的代表,良苦用心實在是不容易。
而李東生的舉措則顯然缺乏中國式智慧。因為業績等等原因,李東生倚重的大將手機業務負責人萬明堅、電工業務負責人溫尚霖、海外業務負責人易春雨、電腦業務負責人楊偉強等各方諸侯都紛紛棄他而去。原因恰恰在于李東生沒有因人設事。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