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創業前路漫漫
陳五福多次申明,他是創業家而不是企業家,他熱愛創業,卻對按部就班地管理一個大公司毫無興趣。所以每當公司成長,無論是上市還是并購,他都會另請高明來管理公司,自己則功成身退,開始另一個“白手起家”的里程。
無形之中,陳五福的身邊似乎形 成了一個創業磁場,無數有志創業的年輕人紛紛慕名而來,向他討教求助。2000年4月,陳五福干脆與友人一起開辦橡子園育成中心,為這些有技術無經驗的創業者提供辦公室、天使投資、團隊組建、法律顧問等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創建之初,橡子園信心勃勃,希望以六個月至一年的時間育成一家有潛力的創業公司。
誰曾想,盛夏方過,寒冬即臨,互聯網泡沫一落千丈。
“當初設想的模式已經不存在。”陳五福坦言,這三年,橡子園大約只投了三四家公司,很多精力用來幫以前投的公司尋求生路。
“但認真講,不景氣的時候創業成功的比率反而會高一些。因為成本低,競爭較少,市場的能見度比較高。這時候建立的公司往往根基很穩,實力較強。”陳五福形容,泡沫時期,大家渾水摸魚,看起來形勢大好,其實人人心虛,因為根本看不清市場,也不知道誰是你的競爭對手。這大約也是那些虛火上升的公司后來垮掉的原因吧。
陳五福透露,經過兩三年的沉淀觀望,橡子園和其他一些與他相關的投資機構肯定會在今年下半年后,加快投資步伐。他看好兩個投資方向:其一,能給人類的精神生活帶來附加價值的產業。未來人類會越來越意識到時間的價值,重視精神生活的滿足感。“說不定將來會每天給汽車換衣服呢。”陳五福妙想奇思。
其二,健康產業。SARS之后,這似乎已經是個毋庸置疑的問題。
當然,陳五福并沒有打算轉投生化科技,“我會在熟悉的光纖通訊領域,投資于支持這兩個最大的價值鏈的技術。”在陳五福看來,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也應該能夠審時度勢。
這幾乎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心底隱約有個憂慮。在美國,一般投資基金建立的前五年為新項目投資期,如果到期錢投不出去,就只能將資本退還給投資人。按這個日程表,一批2000年募資的基金現在只剩下兩年的投資期。陳五福擔心,迫于投資壓力,這兩年會興起一輪新的非理性投資。陳五福坦然承認他參與的一些基金包 括橡子園也都面臨同樣的壓力,但至少,他已在不斷警醒自己——決定調低設立在達拉斯的創始園的資金,散掉投資壓力……陳五福分析,大約要到2006年,投資行業才能完全趨于正常。
曾幾何時,這位癡迷不悔的創業家已在不知不覺間蛻變成審慎負責的投資人?
“打籃球打到一定年齡,也應該當教練了,把自己的經驗和更多的人分享。”陳五福一句玩笑,說的也是真心話。
據說,日常生活中的陳五福拙于言而敏于行,但一旦面對媒體、面對公眾,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如珠。
在2001年的光纖通訊界盛會Optix,陳五福獲得“終身成就獎”。他曾幽默致詞:我對大會有一個建議,可否把我的“終生成就獎”換成“半生成就獎”?因為我覺得事業才做了一半,還想再繼續走另一半。
果然,作為創業家,陳五福“無一敗績”的答卷有目共睹,可謂功成名就;但作為投資家,陳五福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前路漫漫……
人物簡介:
陳五福先生籍貫中國臺灣,美國硅谷橡子園管理公司合伙人。
陳五福先生197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電機系,1976年獲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專業碩士學位,1976年至197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攻讀電腦科學博士學位,1978年至1983年在Bytex公司工作,參與公司由草創、產品的研發、生產到公司上市的完整過程。
陳五福先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網絡通訊創業家和風險投資家,是公認的網絡界領袖人物。自1986年起至今陳先生先后創辦16家公司,其中很多非常成功。
例如他于1990年在波士頓創立的Cascade Communications公司,由于技術有突破且推出時間早,該公司1994年上市后市值達到100多億美元,1996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年度25家最酷的公司之一,1997年被Ascend公司以37億美元收購,隨后Ascend公司又因擁有Cascade的技術而被朗訊公司以100多億美元收購。
另外,陳先生創辦的Shasta Networks于1996年以3.4億美元賣給了北電網絡公司,Ardent Communications在1997年被Cisco公司以2.3億美元收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