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辦公室布置得十分雅致,就像她身上的服飾一樣,精致,不張揚。將一切襯托得恰到好處。在她身后的墻壁上,懸掛著兩把寒光閃閃的長劍,那是朋友從英國帶回來送她的禮物。潘佩聰笑盈盈地說:“可能朋友覺得我身上缺少點殺氣。”因為不管是朋友還是員工她都待之以寬厚仁慈的心。 臨危受命
潘佩聰,溫州挺宇集團的第二代負責人之一。當年父親潘挺宇創辦挺宇集團時,潘佩聰年僅10歲,挺宇集團起家靠潘挺宇,創業成功則在很大程度上靠剛過而立之年的潘佩聰。潘佩聰是一位經營奇才,她從小就邊讀書邊跟著父母辦企業。在父母親不在國內且企業面臨著危機的時候,她硬是走上了總經理寶座,毅然挑起了管理整個企業的擔子。潘佩聰統領下的“挺宇集團”,觸角已經伸及機電、傳媒、化工、出版、公關策劃、投資等各個領域。在中國民企巨頭云集的浙江省,挺宇集團早已躋身百強。值得一提的是從父親的手中接手挺宇時,潘佩聰只有18歲。
父母的出走出于一場風波。70年代末從2000元起家的“挺宇”到了80年代后期已經頗具規模,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把潘佩聰的父母“嚇”到了國外。
那時候報紙上的大幅標題是:私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絆腳石。她的父母都是歷經波折的人,他們對政治相當敏感。他們決定先到國外看一看。1989年下半年潘挺宇夫婦因為害怕私營企業會遭到打擊,丟下子女和企業去了歐洲,他們考察了10多個國家,后來決定定居在西班牙,等潘父在那里把餐館都開好了,這里的形勢又緩和了。
回來后令潘挺宇夫婦吃驚的是:18歲的潘佩聰充當了準父母的領導角色,硬是單獨將企業和家庭支撐了1年多時間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條。其實他們也知道女兒的能力早在她16歲時就已經凸現出來。
少年英才
16歲那年,上海金山一家國有企業有30萬元的欠款始終不到賬,臨近年關,公司資金周轉緊張,父親為此很是犯難。潘佩聰說,我去。那時候溫州到上海坐船要20多個小時,到金山中途還要換幾部車。潘佩聰憑著一個地址,找到這家企業。
看到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來討賬,這家國企的領導大吃一驚。也許是16歲的潘佩聰楚楚可憐的神情令人不忍,也許是他們拗不過她的倔強,總之最后她就憑自己聰慧與執著,如愿以償地拿到了那張30萬元的支票。
潘佩聰總能制創奇跡,后來挺宇集團主打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并填補國內空白的“在線分析系統”儀表,就是潘佩聰組織企業內外力量開發成功的,挺宇在外地包括國外的幾項投資,也都是由她成功運作的。
當時臨危受命時父母不在身邊,同齡人還都在上學,潘佩聰身邊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商量,公司大小事務她憑著天性中的聰慧和堅韌,硬是扛了下來,以至于到了今天,在弟弟、妹妹對她都十分敬畏,“他們兩個的性格都比較內向,年齡和我相差又挺大。父母經常指派我去和他們談話,他們就異口同聲說:你的口氣和爸媽一個樣,不要說了,我們和你有代溝。”
同道新文
在朋友的眼中,潘佩聰是個極有經商頭腦,而且眼光獨到的女子。“她視野開闊,待人真誠。和她交流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潘佩聰是北大的MBA,喜愛看財經類的書刊。在北京的那幾年,她對傳媒行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從前一直和儀表打交道的女孩,與《中華工商時報》合作,自己投資策劃,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專門針對民營經濟的欄目“民刊”。
這項合作結束后,潘佩聰在文化領域的熱情并沒有由此減退。她與過去在報社的合作伙伴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同道新文投資有限公司”,主攻文化產業。在北京,“同道新文”已推出了數本暢銷書,在上海,潘佩聰與日本最大的一家電視臺合作,投拍專題紀錄片,她自己不僅身兼制片和策劃,而且經常親任主持。
“假如當時你不是出生這樣一個家庭,或是不是臨危受命于挺宇,如果在你18歲的時候還有另一種選擇,你會從事什么職業?“潘佩聰的回答絲毫沒有遲疑:新聞。“我像是有一個情結,對這個行業一直懷有憧憬。‘同道新文’就是我新聞情結的一個延續吧。”
當然從事傳媒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潘以她獨到的眼光認定,傳媒行業國內是惟一一塊沒被瓜分的產業,市場潛力大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將企業迅速擴張。
溫州甌海區女企業家協會的會長徐云旭和潘佩聰是好姐妹,在徐的眼里,潘佩聰是一個十分聰慧而又溫婉的女子。徐云旭說:“我們比較要好的包括佩聰在內的4個女企業家中,其他的都是從事服裝這類比較時尚的行業,所以平時不管衣著和打扮都十分時尚,而她從事的行業由于生產閥門等機械的產品,沒法像其她幾個姐妹一樣可以從事喜愛的行業。她還很羨幕我們。”
談到此潘佩聰很得意地笑了:“我都搞企業這么多年了,很多人碰面還問我,你們公司的服裝怎么都沒有在市場上看到啊?他們潛意識總認為女人若事業成功的話,肯定是做服裝這一行的。若告訴他們我是搞機械閥門出身的他們都不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