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城義烏,工人西路和城中中路多年來一直是繁華之地,林林總總的黃金珠寶店將沿街打扮得珠光寶氣。20年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扔在這里,帶走了他們想要的黃金首飾。如今,隨著全國黃金交易市場的放開,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逐漸少去。但隨著時尚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到來,義烏黃金珠寶行業(yè)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日漸齊全、高檔甚至天價的珠寶首飾出現(xiàn)在這些或新或老的店鋪里,再走入尋常百姓家。
與義烏小商品一樣,黃金加工和珠寶行業(yè)的發(fā)展也真實見證了義烏改革開放20多年來發(fā)生的巨變。“財富工作室”走訪了前后三代黃金珠寶商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財富故事。
第一代:
躲躲閃閃的日子
故事:
躲到鄉(xiāng)下去打金
年近八十歲的石光元老人是義烏最早的打金匠之一,如今仍耳聰目明的他十幾年前就離開了這個行業(yè),但提起當年的打金歲月,仍感慨萬千。
上世紀80年代初,義烏的市場經(jīng)濟已經(jīng)開始起步。但相對于發(fā)展勢頭迅猛的小商品貿易,黃金飾品加工業(yè)仍是一片寒冬。由于國家政策不允許,有著一手打金絕技的石光元從來不敢光明正大地施展手藝。為了能繼續(xù)做自己的打金手藝,石光元想到了義烏后宅一家遠房親戚。
在后宅黃宅村,遠房親戚幫石光元找了一間四面封閉的小房子。石光元就躲在小黑屋里偷偷加工黃金首飾,一日三餐都由親戚送來。
“因為打金時會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捻懧暎卤蝗税l(fā)現(xiàn),只能在白天打,晚上做拋光等動靜不是太大的工藝。”石光元說,當時做打金手藝的人還不是很多,因此加工費還算可以,打一付耳環(huán)或一只手鐲能掙3元錢,這在當時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在黃宅村做了幾個月后,政策開始松動。石光元離開了后宅回到城里,但仍過著躲躲閃閃的日子。一直到1985年前后,義烏市工商局將所有從事黃金加工的工匠集中到城中中路,石光元才有了自己的店鋪。但幾年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一行業(yè),石光元盤掉了店鋪,做別的生意去了。
第二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日子
故事一:送飯“偷藝”學打金
如果說石光元是第一代打金匠的典型代表,那么今年50多歲的黃金吐、曹淑仙夫婦當屬第二代。黃金吐夫婦就是石光元當年到后宅鄉(xiāng)下投奔的遠房親戚。看到石光元躲躲藏藏地打金,忠厚老實的黃金吐在替他擔驚受怕的同時,也本能地意識到,打金可能是個賺錢的行當。
于是,黃金吐向石光元提出學藝的請求,但遭婉拒,這更激起了黃金吐的好奇心。于是,黃金吐借每天給石光元送飯的時機,偷偷觀察打金的工序和技巧。
“那時候打金的手藝十分原始,連熔金用的噴槍都是用嘴吹的。”黃金吐說,嘴吹噴槍熔金看似簡單,其實是打金中最難掌握的技術。因為要保持熔金的火焰持久不斷,就必須學會均勻用氣,而這一點,作為偷學者的黃金吐起初是怎么也做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