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是個地道的南方人,卻被稱為“狂人”;魏建軍這個北方漢子卻顯得內斂很多。
無論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性格差距有多大,同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在“文化建設”上卻有著高度的一致。
8月底,香港股市向大陸股民開放,在香港上市的兩只汽車股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再次引起業內關注,在它們背后,是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汽車富豪:魏建軍和李書福。
當年,長城汽車在香港H股上市,媒體追捧,上市當天應聲暴漲,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更是成為中國汽車界第一富豪。江山代有才人出,李書福斥資1.53億港元,增持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車的17億股,從而成功借殼上市,李書福個人資產一夜驟增6億元,“汽車界第一富豪”的頭銜也順理成章移至他的頭上。
誰主沉浮?這些首富對財富的漲跌、市場的質疑,心態如何?他們又有著怎樣相似或相反的財富過往?
13年的時間,從五六十人的鄉鎮小廠,發展為上市公司,這是魏建軍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出身于軍人家庭,但魏建軍家族里經商之風卻不弱。1983年,其父魏德義從部隊轉業后,便創辦了保定太行集團。魏德義兄弟三人,也都在保定做企業,其中魏建軍的叔叔魏德良是長城工業公司的主要經營者。這家河北保定市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成立于1984年,注冊資本為80萬元,也就是長城汽車的前身,主要從事汽車改裝業務。
而僅比魏建軍大一歲的李書福,則出生在農民家庭,同樣也自小受濃郁的商業氛圍影響,高中畢業就開始經商,開了一家照相館。雖然李書福造車遠比魏建軍有名,但魏建軍卻更早進入汽車產業。1990年,長城工業公司陷入困境,26歲的魏建軍簽訂了5年的承包合同,自此成為該公司總經理。這時的李書福也早已做上了一家冰箱廠的廠長,生意十分紅火,年紀輕輕已經是千萬富翁。但是后來由于國家冰箱實行定點生產,李書福的北極花冰箱廠被迫悄然退出。
1994年,魏建軍經歷了一次重大挫折,《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出臺后,汽車產業開始實行“目錄制”的管理,“長城轎車”在一些地方上不了牌照。這段歷史,魏建軍至今不愿多提,就像李書福不愿意提及當年在海南地產熱中的失敗一樣。
1996年,長城汽車開始生產皮卡,從此公司進入了一個高速成長期。從1998年開始,長城皮卡一直雄踞全國皮卡車市場的老大地位。在獲得市場成功的同時,魏建軍還成功的實現了企業改制。從1998至2001年期間,魏建軍及其家族僅以2300多萬元的現金代價,收購了長城汽車56%的股份,完成了一樁漂亮的MBO收購。
一直是民營背景的吉利集團不存在這些問題,李書福要做的只是選擇新的行業和利潤增長點。1997年李書福開始涉足汽車制造業,進行汽車產品的研制和開發。李書福還沒有進入汽車業時,就因為揭露足球黑幕被稱為“大炮”,如今他又多了一個稱謂——“汽車狂人”。
與李書福這個地道的南方人相比,魏建軍這個北方漢子卻顯得內斂很多。這個中等個頭、身體魁梧的董事長不太健談,說話聲音不高、語速也不快。長城汽車上市以前,不僅媒體很少有知道魏建軍的,而且在長城汽車自己的宣傳材料上,也看不到他的名字。在長城汽車的公開活動中,魏建軍極少露面,甚至同行中見過魏建軍本人的也很少。魏建軍一直遵循著這樣一個原則,“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當上市的浪潮一下子把魏建軍推向財富的頂端,位列胡潤的富豪榜前20位時,魏建軍的態度是既不承認,也不辯解。
當他被問到,這么多年創業過程,他感覺哪件事情最為艱難時,魏建軍的回答是,“回憶不出來哪一件最困難,每天都是難事,也覺不出太難了。”
同樣沒有政策的支持,沒有國際品牌的加入,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一定有相似的艱難和競爭壓力。
雖然成長經歷和性格差距較大,李書福和魏建軍在“文化建設”上卻有著高度的一致。
李書福常說,“少談點金錢,多談點精神。”在擁有了幾十億資產后,李書福依然住職工宿舍,吃職工食堂,開吉利汽車,穿吉利皮鞋和工作服。他在食堂就餐,端盤排隊,自己帶頭并要求職工做到碗光、桌光、地光,殘渣入盤成堆。“三光一堆”也成為吉利的企業精神。
“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長城汽車的精髓所在。在長城汽車最顯眼的位置,都會懸掛這一行字,甚至連員工喝水的紙杯上面也印著這句話。在魏建軍的眼里,這句樸素的話語,正是他本人和公司的前進動力。
對于這樣的兩個汽車富豪,財富成為數字化的煩惱,而汽車才是他們化解煩惱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