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康勵鋒
到貝絲家做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進門換上拖鞋后,貝絲以她特有的法國人的慢條斯理,一邊與我們打招呼,一邊引著我們向里走,沒有多余的客套。
貝絲的法國名字是Aurélie,因為經常與中國客戶打交道,所以給自己取了“貝絲”這個在她看來簡單、大氣的名字。
貝絲是那種很干脆、直爽的女孩,沒有職業性的回避,也沒有話題上的禁忌,喜歡的,會侃侃而談;不感興趣的,回答簡單明了。她直言自己不喜歡創業,但因為沒有更合適的工作,所以不得不去創業。她坦言,自己的創業是從嫉妒開始。雖然“嫉妒”在很多人眼里是貶義詞,但她不能否認嫉妒為她帶來的動力……
創業原動力
“當我打開自己多年前的一本泛黃的日記時,我發現有一個名字,反復出現在我的日記中,遠遠多于我在日記中提及的其他人。我仍然記得,她第一次到我們班上課時的情景,竟然穿了那么漂亮的一條連衣裙,我當時第一感覺就是強烈地渴望那條裙子是穿在我身上的,那一整天,我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那條裙子。更為糟糕的是,裙子只不過是一個開始。她的每條裙子、每件衣服都那么漂亮,而且都是大品牌,而我,對于名牌從來都不敢問津,從來都是到打折店里淘衣服。她居然還有自己的手提電腦。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在她生日的時候,她父母居然送給了她一輛車。雖然在以前的歲月,我從沒有幻想過哪天我會有自己的車,但那天之后,我覺得世界上最值得期待的莫過于擁有自己的一輛車子。盡管當時,我和她是很好的朋友,但事實上她是帶給我傷害最多的人。在我的日記里,我明明白白記下了這一點,盡管現在這些文字會讓我臉紅。于是我開始利用大學的業余時間拼命地賺錢,就是為了不讓她將我比下去。我很明白這是嫉妒,但我的創業生涯就是從嫉妒開始,或者說嫉妒是我創業的原動力。”貝絲向《當代經理人》表示。
貝絲出生在巴黎一個偏僻的小鎮。由于家庭的不富裕,她在上高中時就開始負擔自己的學費。而大學四年的時間幾乎是一半用來學習,一半用來賺錢。
貝絲說自己在創業之路上還算順利,沒有遭受太多的挫折,除了周圍中老人年的“鄙視”。“許多法國男士,尤其是老年人,都難以接受女性從商的現實。不僅男性,一些歲數稍大的女士也對女創業者有偏見。”
貝絲在大學里的第一份工作是給巴黎某出版社做校對,而就是這份工作后來成為了她的第一個事業。“剛開始時,我只是利用課余時間給一家出版社做校對。因為我在大學里主修新聞專業,文筆也還不錯,有時不光是為他們校正錯別字,還會把那些不通的語句進行修改或者修飾。這家出版社對我的工作非常滿意,于是在他們沒有校對工作讓我做時,就把我介紹到其他出版社。就這樣,我在大學期間為出版社做了兩年的校對工作。”貝絲說。
這筆收入不僅讓她的大學生活更寬余,也能偶爾去買一兩件名牌,最重要的是讓她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結識了很多出版社的負責人。后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很多出版社都找貝絲做校對,“尤其趕上出書的高峰期,在同一個時間段可能有十幾家出版社一起找我。”開始時,貝絲只是把這些重合的工作介紹給同學去做。某一天,她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于是她從親朋好友那湊了一筆錢,注冊了一個公司,將這些出版社的校對工作全部攬下來了,然后再招聘其他校對人員來做,從中賺取差價。等貝絲大學畢業時,她的這家公司已經有專業校對人員40多人,而且除了校對業務外,還有圖書策劃以及包裝等,她的公司在出版行業也小有名氣。
Aza的起落
利用“校對”,貝絲順利地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是,她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并不是出版業,大學期間的那位富有的朋友穿的那條漂亮的連衣裙一直刺激著她。她的最大夢想是有朝一日能穿上自己設計師設計的連衣裙。于是,她又注冊了第二家公司,創建了定位于25歲到40歲的女性服飾品牌——Aza。
貝絲為Aza設計了一個非常美好的未來,但由于Aza的客戶定位太過模糊,而且太寬泛,再加上巴黎匯聚了世界各國的服裝品牌,所以Aza發展不到一年,就面臨著破產的威脅。
看著自己的夢想、自己一手打造的品牌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貝絲連著三天三夜沒吃沒喝沒睡,一直在上網,沒有人知道她在找什么。第四天,她買上了到韓國的機票,直奔韓國。“通過網上資料,我發現Aza的款式和韓國當時流行的款式非常一致。”
在韓國的半個月,貝絲確實為Aza找到了代理商,于是,Aza從法國遷移到了韓國。
在遷移以前,通過對韓國市場的調查與分析,貝絲為Aza進行了重新包裝與定位——定位于25歲到28歲的年輕女士。她的判斷沒有錯,Aza在韓國果然非常暢銷。接下來,貝絲又將Aza引到了日本。她說不久的將來,Aza將進入中國。
“當你創建一個品牌時,它就是你的生命,你的靈魂。如果這個品牌真的要消失了,你會覺得你的生命里缺了很大一部分。”貝絲深有感觸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