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了,架構都搭好了,兩岸三地的同事都有了一些默契,節目變成自動檔了。香港臺灣的主管都做得很好,我們也是學了GE的做法,是扁平式的管理,而不是像金字塔的管理,不是一級向一級匯報,各地都有相當的獨立性,只要他們的預算達到他們的既定目標,就OK,可以拿獎金。相對來說,我也有自己的時間來做自己的節目,人一輩子總是要做一點自己的事,有的時候可以拉開很長的時間做,有的時間你只能強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這是你自己無法選擇的,如果機會來了,你沒有把握住它,懶懶散散,那么過去就過去了,機會年輕時該拚一下就要拚一下。”
即便成功如斯,但楊瀾卻覺得自己在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一點都不順利。“順利與成功不是一回事。幸運的是每做一件大的事最后都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比如去美國讀書,然后再從鳳凰出來做陽光衛視,這些都是很大的跳躍。但在跳的時候都很不順,現在回頭看是成功的,并不證明我跳的時候沒有痛苦。為什么要改變一個環境,是覺得自己的某些東西沒有得到發揮,沒有得到發揮肯定會痛苦。因此,每一次要改變的環境肯定是與周圍不和諧的東西已經達到極限,所以每一次選擇的過程都很痛苦。”
改變命運三件事情
經歷了以上人生的不斷變換,如果問楊瀾什么改變了她的命運?她脫口而出的是,知識改變命運。然后她說,具體有三件事情對她最有影響。
第一件事是她感謝父母,因為他們給了她長期溫暖有愛的家庭。“我是他們的獨生女兒。在一個很有教養的環境中長大。當時大陸都很窮,但我生活在這個有親情有樂趣的家庭,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是很根本的,我不會有什么心理缺憾。”
第二件事是她進入中央電視臺,有1000個人去考試,但她考贏了,這次考試不但改變了她的命運,也改變了她對生活的設計。原來她的理想是去一個國外的公司做金融貿易,就像她現在很多同學都在做的事一樣。但她進入央視才發現傳媒才是她最喜歡做的事。
第三件事是她去美國讀書。“其實那時候我是沒錢去美國讀書的,雖然我在中央電視臺做了兩年,自己也可以賺一些錢,出場費也很高了,但畢竟還是不夠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很感謝正大集團的總裁謝國民,他是泰國著名的華裔資本家,當時我做正大綜藝的主持,跟他有認識。”
楊瀾人生規劃的成功學分析
由央視的名主持到遠涉重洋的學子,再到鳳凰衛視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陽光衛視的當家人,楊瀾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而以一位文化經營商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則是楊瀾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轉換。
堅持目標不懈追求。楊瀾的職業角色幾次變化,但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轉、如何變,楊瀾始終把自己定為“傳媒人”,聰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這塊料,所以從沒有偏離做媒體這個大方向。而她的變化就在于她制定的目標層次一直在提高。楊瀾在她的《憑海臨風》一書中,曾寫到了乘熱氣球的經歷。熱氣球的操作員能做的只是調整氣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風向,而氣球的具體航線和落點,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正是乘坐熱氣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確設定的飛行都來得刺激。“其實人生的樂趣也是如此,全在這定與不定之間。”楊瀾這樣認為。
學習充電知識塑造。
楊瀾也有很美麗的外表,但不把自己定位在吃青春飯,對知識塑造自己的人生格外看中,楊瀾選擇出國留學也就是側重對中西文化的對比學習,通過不段學習和充實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楊瀾說自己當時并沒有多少錢可以出國讀書,與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的相識使她圓了求學夢。1993年底,謝國民問楊瀾有無留學計劃。楊瀾說自己走了就沒人做節目了。謝國民認真地說,“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的發展重要。你有很多潛質,如果不出去就可惜了。只要你考取一個好的名牌大學,我就贊助你,我給你學費”。楊瀾坦言自己至今都非常感動。
開放視野國際眼量。楊瀾的思維意識是新潮的,也是中國電視主持人中為數不多的具有開放眼量國際視野的電視人,這樣的開放思維讓楊瀾具有強烈的國際背景。這個1968年生的女性,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她曾走訪了諸多的世界政要、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杰出華人、杰出女性,1996年她自己也被選入英國《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名人錄》,1999年2月被《亞洲周刊》(Asiaweek)評為泛亞地區20位社會與文化領袖之一。2000年1月,出資4000多萬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記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擔任集團主席。2000年3月,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112次全會上代表中國奧申委作文化方面的申辦陳述,并親眼見證了北京申奧成功。自2003年3月起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2005年開始主持針對中國都市女性觀眾的大型談話節目《天下女人》,其訪人物談節目始終深受世界華語觀眾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