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后,尋覓生存和發展之路
王琳原先工作的單位是青神縣的中巖面粉廠,并擔任了領導崗位,由于廠里在轉制的過程中,各方面條件的不成熟,最終宣告破產,2000年的時候,30歲出頭的王琳不得不面對下崗的現實。短短的時間里,王琳從廠領導變成了一名下崗失業人員,王琳感到萬般的失落與無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幸運的是,在她最低迷的時候,親人及時伸出了援手。王琳的弟弟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后,看準了風景園林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毅然放棄了在廣東政府部門穩定的公務員生活,自己在廣東中山創辦了海棗椰風景園林公司,當時,他的風景園林苗圃已達500畝。看到姐姐的迷茫與無助,弟弟鼓勵姐姐也加入到這個產業中,弟弟的建議對王琳來說無異于黑暗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說干就干,已經遠離課堂很久的王琳開始了第二次的“學生”生活。她從書店買來許多風景園林苗木培育方面的專業書籍,廢寢忘食地研讀;還報名參加了成都市園林部門和花卉協會舉辦的各種技術培訓班;在網上,她也如饑似渴地搜尋著各種有關風景園林的資料。為了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王琳還經常虛心地向自己聘請的有10多年從業經驗的技術工人請教……多少個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時間過去,如今,王琳的風景園林苗圃已經頗具規模,種植苗木200多種,種植面積達到了100畝,“我的苗圃還為溫江花博會提供苗木和花卉呢。”王琳自豪地說道。
漫漫創業路 笑對風雨
“說起風景園林,很多人都覺得是很有詩意、很美妙的東西。其實,只有從事過風景園林苗木種植的人才能體會當中的艱辛與不易。”王琳告訴記者,這是幾個農學院大學生到她的苗圃實習之后的肺腑感言,接受過專業知識訓練的大學生尚且如此,對王琳這個以前從未接觸過這片領域的人來說,個中滋味就更不用說了。
王琳至今都還記得剛開始起步時遭遇的第一次慘敗。當時,她花了六七萬元從外地買進了一批苗木,這批苗木大部分都沒能成活,幾萬塊錢的投入就這樣付之東流,王琳有一種心灰意冷的感覺,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干這行,但轉念一想,都說“萬事開頭難”,做哪一行不遇到挫折與風險呢,有弟弟的幫助,至少做這一行還有技術和產品上的優勢。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王琳選擇了繼續走下去。弟弟也立刻從自己的公司派出技術人員趕到王琳的苗圃,對剩余的苗木進行搶救,之后,王琳又從四川花協請來專家進行了一個月的現場技術指導。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王琳算是把這句話體會透了。技術上吃過的這些虧更是激發了王琳的學習勁頭,現在的王琳,可以不假思索地向記者說出一連串風景園林苗木的美妙名稱,“香港紫荊、藍花楹、雞冠刺桐、加納利海棗、華盛頓葵……”“加納利海棗每株最低售價都可達到好幾百,規格高的話,可以賣到上萬塊,因此又被稱為‘綠色銀行’。”說到苗木的栽培,王琳也打開了話匣子:“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栽種技術、后期維護和病蟲害……”句句話頭頭是道。
C 黃泥巴變成“金砣砣”
從傳統種植的農民到如今擁有百萬資產的公司老板,東坡區尚義鎮寧福安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改善了自己的經濟條件,帶動了一方鄉親共同致富,也贏得了鄉親的尊重和欽佩。
租種200畝地起家
“我是2000年開始承包土地的。最初由于資金和經驗等一些因素的制約,我們只租了200畝土地來進行雜交水稻制種起家。經過我們全家人的辛勤勞動,收到的效益比單種糧食效益好。有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積累以后,2004年我們就租了1200畝土地來進行雜交制種。水稻收獲以后,我們感覺把那么多土地空著太可惜,當年下半年我們開始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行情種植蔬菜,雜交水稻和蔬菜種植并舉,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收入。在不遭遇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一百萬。”從2000年從事農業雜交水稻制種到現在,他共租了七個村,42個農經聯社、租種的總土地面積達到3186畝。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基地的發展情況良好,順應市場的需要,根據實際條件,寧福安生產的青菜、榨菜、蘿卜等解決了本地30多家生產企業的加工原料和區外的市場鮮銷。2005年他組織成立了尚義鎮蔬菜協會,在舒林村開辦了蔬菜試驗園。他今年還與宜賓的酒廠簽訂了訂單,為他們生產雜交酒谷。從日本引進的洋芋品種,遠銷加拿大和新加坡。
反哺鄉親
致富后的寧福安,時刻不忘鄉親的幫助和政府對自己的支持。他努力發展種業公司和蔬菜協會,吸納周圍的人就業,同時也解決了土地荒廢問題。農民把土地承包出來以后,可以收取土地承包費用,同時農民也可以選擇在公司工作,家庭收入人均可以達到每年7500元。舒林村一組的董銀偉夫妻倆之前單純地從事傳統農業種植,年收入也就一萬元左右。他們把土地承包給寧福安以后,土地租金加上夫妻倆務工的收入,年收入整整翻了一倍。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如今,他的種業公司和蔬菜基地都已經有一定的規模,發展勢頭也很好。面對未來,他滿懷信心:“得到農業局的批準后,我準備在106線建立一個新的蔬菜基地,引進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示范品種,帶動鄉親們致富,也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加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