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穩,口齒不清,這個面帶微笑的小伙子就是武漢科技學院2006屆畢業生何志雄。
去年此時他在為求職而奔波,現在他儼然是個“小老板”。
從一周沒有一個顧客上門到開設3家電腦維修分店,從孤軍作戰到雇請4名員工,身患小腦偏癱和小兒麻痹癥的何志雄的創業路艱辛而充實。
“路是逼出來的,也是闖出來的,要相信自己!焙沃拘坌呛堑卣f。
厄運·希望
25歲的何志雄家在武漢,幼時患小腦偏癱和小兒麻痹,落下一些毛病。13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現實的艱辛告訴他,讀書才有出路。
2001年夏天,何志雄第一次參加高考。寫字太慢,作文寫了100多字就到點了,其它科目考得也不理想,高考總分離建檔線還有50分。打擊讓他沮喪到極點。在親友安慰下,他心境漸開:如果連這點挫折都受不了,今后還能干什么?他決定在家復讀。
2002年夏天他再次參加高考,這次分數也只能上個高職。一樣的打擊,他的心態不一樣了。當時他看了一本書《人人都能成功》,書中說人的成功關鍵靠積極向上的心態。雖有些不甘,他仍選擇了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
信心·打擊
一入校何志雄就打算考專升本,多學點東西。除了上課,他基本都泡在圖書館。
他從不把自己當殘疾人。最初室友想幫他打開水,他婉拒了。宿舍在3樓,上下不便。他每天早上6點就去打開水,保證按時上課。天長日久,一些室友懶得下樓打水,還向他借水喝。何志雄經常練習打籃球,一打幾個小時,投籃很準。他踢足球,主要練技巧。
何志雄曾參加學校的日語演講比賽,最后闖入前十名,拿了優秀獎。2004年他報考專升本,并以本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武漢科技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他還超常規地修了第二學位信息管理學!斑@些都讓我越來越自信了!
2005年底,他和許多學子一樣加入求職大軍。但每次從人海中費勁地擠到招聘臺前,艱難地描述自己的學業和專長,人家總是客氣地收下簡歷,就杳無音信。記不清跑了多少場招聘會,他先后投了約200份簡歷,只有30次有回音,一接觸還都被禮貌地拒絕。
雖然揣著雙學位證書,他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確不一樣”。去年6月的一天,他去趕招聘會,向一家正規IT公司遞上簡歷,剛一自我介紹,對方就說:你連話都說不清楚,你覺得我們公司會要你嗎?那一刻,何志雄多年鑄就的自信一下子坍塌了,他真想哭一場。默默地離開招聘會,他甚至失去了繼續求職的勇氣,“以后只敢小心翼翼地投簡歷了!彼蛞恍﹩挝惶岢隽阈剿囉,仍無所獲。
迷!摌I
連連碰壁,他情緒低落,再次陷入迷茫。好友勸他:你行動不便,要認清自己。
看他會修電腦,別人關照他,一家網吧勉強接收了他。他以為是去當網管,誰知人家要他清理垃圾!斑@樣實在對不住我多年苦讀!4天后,他辭職離開。
求職無門,能干什么?當時街坊不斷有人請他搗鼓電腦——干脆開一個電腦維修部!經歷諸多波折,他堅信:奇跡是人創造出來的,人的思想是無限的,他給維修部起名“創思”。
他沒有錢,就從母親那里借了1000多元,又向同學借了500多元,這就是全部創業資金。在自家所在的小區租了一間14平方米的小屋,置備了維修工具,“創思”開張。
艱辛·發展
剛開業那一周,一個客戶也沒有,何志雄納悶:平時常有人來找,怎么開了店反倒沒人了?“估計是沒人知道我的維修部”,他決定“打廣告”。
他有個朋友開印刷廠,以優惠價為他印了3000份廣告。恰好維修部隔壁一家報紙發行站多次找他訂報紙,還贈送雨傘等禮品。他就和人家談判:我訂報紙但不要贈品,再給你加幾十元,你幫我把2000份廣告單發出去。對方同意了。
這下果然有效,當晚鳳凰山社區一位居民打電話求援。他立刻趕到,很快為其排除故障。按照行情可以收40元,他只要了30元。
接下來事情并不順利,不少人打電話,聽他吐字不清,就懷疑他到底會不會修電腦。何志雄急了,就說:“修不好不收錢。”
一次他給一位居民修電腦時,由于其配置太舊,內存條燒壞了一根。這位居民根本不懂什么叫內存條,但何志雄如實說明情況,并為其新買了一根。人家看他可靠,就不斷給他介紹客戶。
大家口耳相傳,何志雄的信譽越來越好,活也越來越多。去年11月,他在武漢電腦城租柜臺開了一個分部,還招聘了兩個人。今年4月,他在魯巷一家電腦城又租了門店,開了第二家分部。現在他有3個固定員工,還有一個兼職的,大家每天忙忙碌碌。
6月初,他應邀免費加盟一家全國知名的電腦服務連鎖公司。還成立了武漢科技學院電信工程學院校外實習基地。
何志雄說,眼下還談不上多少收入,一切都剛剛開始,將來打算辦一個網站,專門做電腦信息服務。他堅信“一切皆有可能”。
領潮者說
小何的創業經歷讓我很感動。一個人身體有殘疾,總會忍受各種健康人無法想象的痛苦,付出比健康人更大的代價。這段路程背后是無數汗水、淚水。但是,很多殘疾者心靈深處卻有一種健康人看不到的強大的自我驅動力,這種力量讓殘疾人義無反顧地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哪怕經歷再多的跌宕和坎坷。
殘疾人就業和創業是一個難題,需要全社會都來關注。為殘疾人創造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能夠與健康人共享物質和精神生活是我們奮斗的理想。對殘疾人而言,在逆境中鍛造頑強的精神品格也尤為重要。我希望職能部門能夠進一步加強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為更多的殘疾人提供展示才華和技能的機會。我也希望殘疾人兄弟姐妹在遇到眼前困難的時候不要氣餒。在沒有道路的地方,勇于開拓的人才是真英雄。
——張海迪于德國巴伐利亞 (記者 張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