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明:病人不痛苦 我就很快樂
他,曾是一名有著20多年軍旅生涯的副團職干部。轉業回丹棱后,他毅然選擇了自主創業,在一間小小的診所里,耕耘著屬于自己的一番事業。他,就是陳萬明。
幾經輾轉,記者終于找到了正在診所里忙碌著的陳萬明。對他的采訪,不時被來診病人打斷,就在這斷斷續續中,一名轉業軍人的創業歷程漸漸清晰起來……
1974年,丹棱縣順龍鄉的陳萬明帶著家人的希望,懷著憧憬和夢想,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從新兵開始,陳萬明總是比別人付出多一分的努力。三個月的訓練營生活結束后,因表現突出,被推薦為連隊衛生員,到了衛生學校學習。學成歸來,又因成績優異,直接分配到了團部。從衛生員到醫生,后來又被保送上軍校,任職衛生班長到負責全團的衛生行政管理,直至轉業前陳萬明已經晉升到了副團職。
2000年5月,陳萬明轉業回鄉了。是分配要“鐵飯碗”,還是轉業回鄉自主創業,他想了很久。到了填寫轉業申請書的時候,還是遲遲沒能拿定主意,填上自謀出路,又改成分配工作,如此反復了好幾次。最終,他選擇了回鄉創業。“選擇創業主要是想干自己的老本行,治病救人,減輕別人痛苦的同時自己也很快樂。”陳萬明的出發點很簡單。
2000年9月,陳萬明的診所開張了。
“陳萬明這人態度好,手藝好,收費又合理,周圍村子的人都愿意到他那兒去看病。”東升社區主任陳龍羽一提起陳萬明就贊不絕口。
原唐河鄉有個老太太,每次去看病子女都不給一分錢,說要到診所輸完液后,再開個證明回去,過一段時間家里人才會把錢給送來。陳萬明每次也不計較這些,用他的話說“便民診所不就是為了便民么。”
口碑好了,慢慢地,一傳十,十傳百,附近村子近一半的人在這里就診;就連唐河、順龍的部分群眾也舍近求遠,到陳萬明這里來看病。
有一次,順龍一個貧困家庭里,一位70多歲的老人胃出血,他要求到萬民診所治療,到了以后,老人不住地往痰盂里吐血,陳萬明見他的病情比較重,立馬想幫他轉院,但是病人和病人家屬都不同意,堅持在他的診所治療。陳萬明沒辦法,只好先答應下來,并表示自己會盡全力醫治,但是因為診所里各種設備不齊,如果到了晚上病情還沒好轉,還是得要轉到醫院去。通過陳萬明的悉心治療,病人的病情逐漸穩定了,血也止住了。
病人出院時,陳萬明又把老人親自送回順龍,臨走前病人家屬才說,那天不去醫院是因為沒錢,那天我只有100元錢,不敢去醫院看病,如果去了醫院不管我,那我這條命就保不住了。老人一家對陳萬明很感激,直到幾個月后他們家賣了羊,才把醫藥費給補上。現在他們一家都經常到陳萬明那里串門,如同走親戚一般。
陳萬明從不因為自己是軍轉干部而享受特殊政策照顧,每年他總是第一個主動到工商局繳納行政管理費。他常說,在軍隊,我就是一個軍人;回鄉了,自己也不能丟了軍人的風范。
看病、取藥、照顧病人……陳萬明非常熱愛他的事業,52歲的他說自己還正是干事的時候,人活一天就要創業一天。讓每一位痛苦而來的病人高興而去,這就是這位轉業軍人的純樸追求。 (王志丹 記者 吳艷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