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一直在忙碌之中。昨日,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從東坡區多悅鎮的會員家里趕回。還沒來得及和記者說上話,又和前來尋求幫助的會員攀談起來。在之前的一天里,他只睡了3個小時,費勁了心思才終于將一個協會會員的十多頭病豬轉危為安。初秋的太陽依舊熱辣,一直忙著跟會員交流的王國平身上已是大汗淋漓,但他仍然很仔細地解答著會員的疑惑。
學藝3年盯住“豬兒”不放
王國平,家住在東坡區大石橋魚山街,皮膚黝黑,滿手老繭,初看上去就是個地道的農民。
然而,現在的王國平卻是一個擁有812戶會員的科學養豬技術研究推廣協會的會長,幾乎每天都要在鄉間奔走,一有時間就翻閱資料,研究飼料配方,通過媒體關心中央的農業政策,這又將他與傳統的農民區別開來。
1978年,王國平剛滿16歲,選擇一條令父母驚訝的道路——學養豬技術。由于當時經濟正處低潮,一個農戶一般也就養兩三頭豬,市場實在不大,父母樸素地認為,學這個一沒前途,二不好聽,學了半天還是個豬倌,別人會看笑話。
面對家人的反對,王國平并沒有妥協。一個人背上行囊就跑到成都、簡陽等地拜訪名師,3年學成后的王國平回到農村,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豬倌”生涯。第一年,他借錢買了3頭小奶豬,一年下來,每頭奶豬賺了20元,雖不多,但讓身處農村的家人看到了希望。從此,家人對王國平不再懷疑,任他去做自己的事業。
“了不得的土專家”
回家創業后,王國平養豬的規模開始漸漸地擴大,但豬肉市場幾次大幅度波動,讓王國平損失慘重。同時,由于環境的變遷,豬兒身上的疾病漸漸比以往多起來,有時甚至是成片死亡,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王國平開始了自己的思索。
1995年,中央開始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在這之后,適應城鎮居民對“菜籃子”產品“鮮活、優質、營養、方便、無蟲害”的消費要求成為新的目標,也就是說,以往傳統而不合適的養豬思路面臨著調整。
王國平敏銳地感覺到,綠色無公害食品就是今后豬業養殖必走的道路,長期以來的想法一下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王國平就接觸到了一些中草藥配制的知識,雖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但是在長期的養殖過程中,王國平有意識地采用中草藥對病豬進行治療,在使用上有一些經驗。于是,王國平選擇了從中草藥這個角度來代替抗生素給豬兒增肥的思路。結果一試就是7年之久。
在研發豬用中草藥催肥劑的7年里,王國平很少有時間能夠完整地睡上6個小時,以至于現在的他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凌晨時分睡覺,不到6點多便早早醒來。憑著這毅力,他硬生生地把幾十本中草藥醫書啃完,對其中的一些藥物細細分析和實驗。回顧多年的努力,王國平說:“這么多年,人家有文化的在創事業,我沒有文化,也沒有正式的工作,自己想要干一番事業,只有加倍付出。”
2002年,王國平的豬用中草藥催肥劑實驗效果開始初見成效,同時,他的另一成果母豬中草藥催乳劑臨床表現相當不錯。2005年,當這兩項技術成熟以后,王國平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技術專利,在隨后的2006年里,這兩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承認,專門負責審查的技術人員稱道:真是個了不得的土專家!
用技術免費服務鄉民
王國平的家連通外界要走過一條泥濘的小道,就是這條鄉間小道,讓王國平每天來回奔走不下兩三趟。村民鄧建國,王水彬等人就是近年加入王國平的大石橋科學養豬研究推廣協會的,他們用的是王國平的技術,當他們一旦遇到難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王會長”。而王國平在接到這些會員的電話后,經常是飯沒有吃完,就匆忙趕去。
2005年8月,在王國平等人的努力下,大石橋科學養豬研究推廣協會成立,在兩年多時間里,王國平擔任著會長,他用自己的熱心、技術幫助了許多會員,從不求回報。“我只是盡我的能力而已,畢竟一頭豬對于他們的生活太重要了。”王國平這么說道。
截至目前,協會成員已經有812戶農民加入,帶動1230戶養豬戶,至今無公害生豬出欄了上萬頭,實驗基地2處,示范豬場3個。
對于未來,王國平有一個“野心”:5年內,打造出眉山無公害的商品豬飼料,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無公害、綠色商品養殖之路,讓眉山的生豬在國內國際豬肉高端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