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喜:從打工仔到老板
cye.com.cn
時間:2007-10-6 11:51:22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王凱 我來說兩句 |
|
 |
|
■喜迎十七大·百姓故事
本報濟南訊 10月2日一大早,陰沉了幾天的天空開始發亮,浸透了雨水的街道還水汪汪的。“今年哪兒也不能去了,國慶節放假,家裝的顧客多,昨天的業務量比平時增加了近一半……”濟南白鶴建材批發市場華魯三興裝飾總匯,打工仔出身的店老板王運喜,數著正要送走的70張細木工板,忙碌的身影中充滿了成熟和自信。
1995年,幾年在外面打工的經驗,讓王運喜決心撂下家里的責任田,從單縣黃河故道邊的偏遠小村來濟南創業,在北園大街上開起了石膏線廠,生產家庭裝璜用材料,自產自銷。“當時只想著本小、好起步!睕]地方吃、沒地方住,7個人一起租了間鍋爐房,白天當廚房、餐廳,晚上當宿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由于不懂經營,第一年年底交完房租,利潤只有幾千元,回家過完年就沒剩下多少!暗诔抢锪⒆×四_,結交了一些客戶,為以后的發展打個好基礎!
1997年,市場改建,廠子挪到了白鶴建材批發市場,王運喜開始附帶銷售木線、板材、油漆、五金等家裝配套材料。憑著打工仔的誠信、樸實、吃苦耐勞,他的發貨量越來越大,攤位也由一家變成了三家,事業一步步發展起來。
“人人都能干的普通活不掙錢,有點本了就得干別人干不了的!看起來是走了些彎路,可也學了不少東西!2000年,隨著建材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王運喜開始從事當時省內還沒人涉足的玻璃鋼造型。
剛開始沒人會做,就高薪從無錫請來“老師”,沒想到人來了不僅苛刻地要求不按月開工資,要按每根14000元拿提成,而且還動不動就技術“卡脖子”,一個月只做10根,多了不干……眼看著客戶一個個被氣走,王運喜只好開始琢磨、研究起配方,自己搞造型研發,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掌握了生產的核心工藝和技術。
“前年濟南一家大型高檔酒店大堂塑型,如果用木雕2年也干不完的活,我一個月給裝上了,效果一點也不差,目前濟南還沒有幾家能做得起來!
黨的政策好,一個人富不算富,大伙都富了,才算是真富。王運喜的石膏線廠干起來不久,村里到濟南打工的鄉里鄉親都喜歡先找他,能找到工作的落落腳再去,找不到活的就先在廠里干。“跟著轉幾年,就出去自己干,而且一干就起來,現在已經有十幾個也成了小老板,其中幾個已經干得比我大了!
盡管已經在省城買了車、房,一家老小都在身邊,可在王運喜的心里,老家單縣大謝莊,那個黃河故道旁現在只有不到100口人的小自然村,比起眼前的城市仍然顯得更親近、更踏實些!按汗澞昴昃郏謇锸畮讉在外面干的,有的還在打工,有的也成了老板,和老少爺們兒湊到一起,拉拉呱,盡管天氣有些冷,可心里覺得熱乎,不見面就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