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末國營企業月薪千元的員工,到和朋友下海經商;從商品流通領域到網吧經營,然后又到工藝品的代理銷售。而立之年的劉建偉一步一個腳印地經營著他的“市潮。本期創業故事推出———劉建偉和他的創業故事。
●辭職走上創業路
1988年,劉建偉在秦皇島一家國營企業上班,月薪為千元左右,干了兩年以后,劉建偉發現這樣的工作每天千篇一律,沒有什么創造性,今天就可以預見到5年之后的工作流程。1992年左右,他選擇到一個經營性的單位上班,一段時間之后,在這里他又發現幾乎同樣的問題。1998年在單位當時效益不錯的情況下,他在同事和單位領導的驚訝之中,辦了“停薪留職”。
1998年之后,下海之后的他和朋友一塊干起了商品流通行業。20多個人加上幾輛車每天“搗騰”食品和飲料,“百事可樂”和“農夫山泉”等產品就是他們率先引進到秦皇島的,最多的時候他們曾經代理過八九個品牌。一開始的時候做得還算不錯,但是越到后來越發現一個問題:利潤的大小往往受制于廠家,風險特別大。2000年底,劉建偉從商品流通行業中退了出來。
●短期的網吧經歷
之后,劉建偉在家中歇了幾個月。在休息的這段時間里,劉建偉發現,開網吧不錯。因為當時在秦皇島地區還只有少數的幾家,而且當時上網4元/小時。經營網吧沒有團體消費,也不需要打折。
劉建偉不懂電腦,于是他就找到了一個計算機專業的朋友,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劉建偉發現電腦的操作并不難,經過考察后他看中了白塔嶺附近的一個地方,這里既有一定的客流量,而且房租還比較便宜,于是就到北京購買了15臺電腦開起了一家網吧。一開始是經營游戲,不到8個月投資就回來了。開了一段時間以后,他發現,錢雖然賺了,但是來玩的都是附近的學生。這樣,在干了一年半后,把網吧轉讓給了別人。
●木梳讓他再走創業路
在經過兩次創業之后,劉建偉發現,要想創業必須要尋找一個產業周期比較長的項目,創業才可以持久。一次北京之行,劉偶然在路邊發現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木質店鋪,店鋪里面裝潢精美,一把梳子可以賣到40元左右。劉覺得,這應該就是自己的下一個創業項目。
在打定主意之后,他開始和木梳的生產廠家取得聯系,希望為他們的產品做秦皇島地區的代理,但被廠家拒絕了。劉建偉心想,這個市場變化太快了,一時一刻也不能耽誤。于是,他買了火車票直接到了廠家的所在地———重慶。在和總經理進行了長達四五個小時的談判后,終于把秦皇島代理銷售的合同拿到了手。
2003年,劉建偉的木梳店開業了,到現在生意一直不錯,而且經過一番經營后,還在沈陽開了另一家木梳店。
●劉建偉的創業經驗
談起這十幾年的創業經過,劉建偉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居民求新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得呈現出來。選擇一個創業項目,首先應該拋開它的價格信息,看這種產品是否有一種普遍的大眾需求,其次,產品的認知度(產品質量)和人們對它的期望值要高;另外就是受賣形式(購物的環境和氣氛等)要和產品本身體現出來的價值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