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從借200元錢創業到億萬富豪
6月5日,臺塑集團在股東大會結束后宣布了自企業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人事變動。擔任臺塑集團董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王永慶卸任,職位由原臺塑總經理李志村接任,王永慶弟弟王永在的長子王文淵升任總裁,副總裁一職則由王永慶的女兒王瑞華擔任。
今后,臺塑集團將進入由職業經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聯手管理的“同治時代”。但王永慶和王永在兄弟仍是臺塑集團的精神領袖。
從米店小老板到塑膠大王
1917年1月18日,臺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農家喜添新丁,這就是后來被尊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當時,祖籍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家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幾代人都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糊口。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整日照看茶園,微薄的收入勉強支撐著一個家庭的正常開銷。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臥床休養,王永慶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后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問題隨之而來,王永慶的小店開張后沒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競爭優勢,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顧客。不過,16歲的王永慶展現了超強的營銷能力,不僅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而且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照現在的話說,王永慶向嘉義縣老百姓提供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個性化服務,在維系客戶關系上逐漸占了上風。此外,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后,出售的大米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在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揀干凈,買主得到了實惠,一來二往便成了回頭客。有篇文章說,起初王永慶的米店一天賣米不到12斗,后來一天能賣100多斗。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經濟開始發展,建筑業勢頭最好。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結果獲利頗豐。這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工業局”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時年38歲的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膠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后成立了南亞塑膠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
目前,臺塑集團經營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臺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臺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臺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