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稱奇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一個既沒有技術、又沒有資金、從鄉(xiāng)下進城的打工妹,憑著自己精明的頭腦,善于捕捉商機利用借雞生蛋的高超經(jīng)商之道,巧妙地發(fā)了財,在城里住上了大洋房,開起了小轎車,成了古城安陽最年輕的百萬富翁。也許她那頗具傳奇特色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更能讓那些在生意場上掙扎打拼的人們從中受到啟迪。
鮮花鋪路
丁世燕出生在河南省宜陽縣的鄉(xiāng)下農(nóng)村。1998年初中畢業(yè)后,她在家里幫父母侍弄了一段田地。單調的農(nóng)村生活令丁世燕感到非常失望。那時候,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紅旗渠的故事》,看完電視劇,丁世燕突發(fā)奇想,到安陽去看看紅旗渠,然后再到北京去打工。她懷揣著父母親給她湊的800元錢,興沖沖地趕到古城安陽。誰知樂極生悲,她來到安陽的第二天,錢包就被偷了。那一刻,年僅16歲的丁世燕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要知道在安陽她可是舉目無親,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啊!想打電話向家里求援,可爸媽當初就不同意她到處亂跑,現(xiàn)在還不知道爸媽怎么訓斥她呢。
回到10元錢一宿的旅館,她一夜沒睡,心里反復琢磨著下一步該怎么辦。反正北京是去不成了,不如就先在安陽落個腳,找個包吃包住的地方。晨光大亮,丁世燕用僅剩的3元錢買了一份早點。吃飽了,人變得有精神了 ,就四處尋找哪里用人。
說來她的運氣竟然出奇地好,當她找到一家鮮花店時,這家鮮花店正需要人手,于是女老板收留了她,管吃管住。而且還有500元錢工資。丁世燕心中說不出有多激動,從小就喜歡各種花花草草的她,如今終于能和花草打交道了。丁世燕不僅虛心向比她早來的姐妹們學習鮮花護理、插花藝術,而且還特別留心女老板的經(jīng)營之道。
當時光進入2000年的時候,在安陽從事鮮花服務的店鋪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大街小巷冒出。各家鮮花店為了爭取顧客竟相壓價,曾經(jīng)輝煌一時溢香鮮花店舉步維艱。
2000年8月,花店倒閉了。沒有領到分文工資的丁世燕并不想為難老板,因為當初在她流落安陽、身無分文的時候是女老板收留了她。
當天晚上,丁世燕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她想不通一個曾經(jīng)如此輝煌的鮮花店,怎么說倒閉就倒閉了呢?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她想首先是市場飽和、供大于求,激烈競爭,造成了溢香鮮花店經(jīng)營困難。其次是女老板鋪得攤子過大,造成入不敷出。如果女老板能把花卉苗圃賣掉,直接去批發(fā)花木出售,最起碼不至于虧損。如果再把鮮花店的8名服務員,換成鐘點工,在生意忙時按點付酬,沒有生意時放他們回家,豈不節(jié)約一大筆開支?如此一來,溢香鮮花店起死回生是不成問題的。想到這里,丁世燕感到非常興奮。她當即找到女老板希望接手這個花店。女老板看丁世燕是個干事業(yè)的人,對她說:“我把店子轉讓給你,就等于給你付清了6個月拖欠的工資,祝愿你能成功。”
丁世燕接手鮮花店后,只留下了一個要好的姐妹給自己打工。她騎著一輛自行車,頭頂烈日每天騎車上百公里,終于以較理想的價格郊區(qū)的一些鮮花種植基地談妥了合作事項。事實證明,溢香鮮花店的客戶資源確實是一筆不菲的財產(chǎn),轉眼到了國慶節(jié),安陽市各大單位慶賀節(jié)日都要擺放鮮花裝飾,以前與溢香建立合作關系的老客戶,紛紛前來訂貨,丁世燕忙得不亦樂乎,她緊急招聘了10名鐘點工,雇了6輛貨車到市郊拉送鮮花,一個國慶節(jié)下來,她輕輕松松賺了1萬多元。
2002年3月的一天,一位老顧客在買花木時抱怨說:“唉,這花好看是好看,就是不好養(yǎng),在你們這里這花木都水靈靈的,可一到家沒幾天就蔫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丁世燕想:是啊,許多人都不懂得如何養(yǎng)花護花,一些很名貴的花卉由于買花人不懂得養(yǎng)護知識,買回家沒多久就死了。如此一來,許多買花者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何不為顧客提供“免費花木護理服務”呢?這樣既解決了養(yǎng)花的后顧之憂,又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想到就做。丁世燕隨即又聘請了一位有經(jīng)驗的養(yǎng)花工,每天義務為溢香花店的客戶提供免費花木護理。這一項措施推出后,受到了養(yǎng)花戶的普遍歡迎,來她這買花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當月的營業(yè)額就翻了兩番。
一年下來,她輕輕松松贏利7多萬元。她私下算了一筆賬:僅“溢香鮮花店”以前的客戶資源就給她帶來了4萬多元收益。看來她當初“借雞生蛋”這一著棋真是走對了。
雨中商機
2002年5月的一天,丁世燕辦事途經(jīng)安陽市制傘廠,看見廠門口許多職工在擺攤賣傘。五顏六色的雨傘撐滿了街道兩邊,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煞是好看。丁世燕禁不住看呆了,她還以為是傘廠在舉辦什么促銷活動呢。上前一問情況,才聽一位賣傘的大嫂嘆著氣說:“傘廠倒閉了,廠子里半年多時間沒給工人發(fā)一分錢工資,沒辦法只好給每個工人發(fā)1000把雨傘,以每把2元的價格頂工資呢,你說這么多的雨傘讓人上哪兒去賣呢!”這么漂亮的雨傘,才2元錢一把,在商場每把傘少說也得六七元,如果自己把這些雨傘倒賣出去肯定能大賺一筆。
她首先想到把雨傘批發(fā)給商場,可這些日常用品,各大商場早有固定的供貨渠道,要能批發(fā)出去,還能輪到她這個門外漢嗎?也許是福至心靈的緣故,“雨中送傘”這個古老的成語闖進了丁世燕的腦海。對,專在下雨的時候,把傘賣給那些沒帶雨具的人,肯定能行。想到這里,她禁不住為自己的想法叫好。她找到賣傘的大嫂,讓她先送100把雨傘過來。隨后的日子,丁世燕特別留心天氣預報。
機會終于來了。2002年6月1日下午兩點多鐘,安陽的天氣驟然突變。丁世燕不敢怠慢,趕緊穿上雨披,發(fā)動摩托車,戴著一大捆沉甸甸的雨傘,風馳電掣地向安陽市少兒游樂中心駛去。她心想今天是六一兒童節(jié),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出來游玩,出來時天氣晴朗,許多父母肯定想不起帶雨傘。10分鐘后,丁世燕來到兒童游樂園時,天空也霹靂啪啦地下起了雨點,一時間毫無準備的父母們帶著孩子四處躲雨。正在他們驚慌失措的時候,丁世燕從容地打開了一把漂亮的雨傘叫賣起來,人們蜂涌而至圍了個水泄不通。只是一眨眼功夫100把雨傘便被搶購一空,每把雨傘她賣了7元錢,前后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她就輕輕松松地賺了500元錢。
初試成功,于是她又進了1000把雨傘。雨傘進回來后,丁世燕一下子變成了個氣象迷,每天到晚捧著個半導體收音機,時刻關注著安陽人民廣播電臺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只要一聽到天要下雨,心中就感到異常地興奮。因為對她來說,老天爺下雨就等于在給她下鈔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