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軍:退伍軍人自助創業致富 2005年12月,汪友軍在當時能夠留在部隊晉升三級士官的情況下,卻選擇了退伍。汪友軍的理由是:當兵8年,人還年輕,還有沖勁,地方的發展空間更大,只要有旺盛的精力,堅強的斗志,就有寬闊的道路任你去馳騁,換一個環境興許還能拼搏出一翻事業。
退伍后,汪友軍面臨了政府安置與自謀職業兩條路的選擇。政府安置,如果安置好了,就和當兵一樣,衣食無憂,以月為單位把自己的人生交換成人民幣,途中也有挑戰、有收獲,但這無疑是一條金字塔式的攀越之路;如果安置不好,可能導致工資待遇低,自己不愿干,或者直接面臨下崗,最終還是要脫離單位。自謀職業,是一條不可預知的道路。汪友軍知道經商的經濟利益比打工、上班來得更快,缺點就是保障性不強,如果生意虧了就可能什么都沒有了!自謀職業同時意味著進入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但安置工作,干部提拔不一樣面臨激烈的競爭嗎?不管是安置工作、還是自謀職業,都有不同的結果,關鍵還是在于自己敢不敢去拼、能不能去為理想而奮斗!如果自己有一個積極向上的目標,有一股頑強拼搏的勁,汪友軍想在任何一條道路上都能有所作為的!
經過權衡分析,汪友軍最終選擇了自謀職業。汪友軍看中了這條相對公平、相對自由、相對廣闊,能讓汪友軍充分施展拳腳的路。即使可能會有失敗,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汪友軍想自己也并不比別人差多少,為什么自己就一定會失敗呢?汪友軍愿意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用一分耕耘去收獲一分成功,用每顆汗水來換取成功的喜慰。
在待安置期間,汪友軍想利用這段時間考驗自己的綜合能力,看看自己到底能干些什么。起初,汪友軍和別人一起合伙開餐館,兩個月后由于利潤少,規模又難以擴大就轉手不干了。然后汪友軍決定去打工,來到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很快被擁有4000余名員工的吉力蕓峰集團聘用,到人力資源部任培訓專員,當時核定月工資1200元,還有幾種保險,食宿、待遇都不錯。在那里工作了一個星期,汪友軍悟出了一個道理:公司里的辦公人員和領導人員都和他一樣,并沒有三頭六臂,到哪里上班并沒有一個高不可攀的門檻。同時汪友軍給自己定了位:應該去走創業這條路,將來不管自己走到哪一步,至少還有打工這條退路。于是汪友軍編造了一個辭職理由,結束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回到南川,汪友軍通過網絡查閱了許多創業投資的項目,最終汪友軍決定到北京學習人造門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秸桿制門,汪友軍想家鄉的原材料多的是,價格也不昂貴,如果能夠成功的話,肯定是一條好的創業路子。一個星期的學習,23000元昂貴的學費,這是一個沖動的選擇。“有志者,事競成”,汪友軍堅信這句話,于是汪友軍揣著政府發給的18000元自謀職業經費,再借了幾千塊,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
回到家鄉,汪友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汪友軍遇到了廠房建設審批困難、資金短缺、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銷售經驗不足、市場難以打開等一系列困難。面對種種困難,汪友軍想,既然開始了創業,就要有始有終,就要像當兵一樣干好、干出一個樣子來。這些一個接一個的困難沒有將汪友軍的意志催倒。同時,汪友軍也得到了區、鄉兩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扶持:房管部門為汪友軍優先考慮了廠房建設審批問題;社保所、信用社為汪友軍提供了無息貸款;工商、地稅為汪友軍減免了稅費。期間,區委譚書記以及人大、政府、政協、民政、工商、勞動等部門的領導多次前往調研,也給予了汪友軍極大的鼓舞。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在部分業內朋友的幫助下,汪友軍的金鳳凰門廠逐漸有了起色。目前,金鳳凰門廠累計投資25萬元,共吸納下崗人員3名,務工人員6名,員工月工資2000—3000元,代理門市覆蓋水江、鳴玉、先鋒、石溪等地,城區代銷門市5個,年產值達60余萬元。汪友軍的金鳳凰門廠逐步走向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